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校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3日15:31  新民晚报

  姜泓冰

  中国科学界著名的“三钱”中的最后一位——钱伟长走了。与早他大半年仙逝的钱学森先生不同,钱伟长先生的离开,引发的不再是“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和创新人才”的讨论;对于这位知名科学家,人们关注最多的,也不是他早年为更直接报效国家而弃文从理的传奇经历,或是他在力学、电池研究等多领域取得的杰出成果,而是他在生命最后27年,离开清华大学而南下,就任一所上海地方高校校长的选择和贡献。

  98岁的钱伟长,已活到期颐之年,照中国传统说法,这样高龄老人的离世,是人生的圆满。但在他掌印多年的上海大学,还是时时有人直言:老校长去世,是学校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让人觉得心里疼痛。虽然是在暑假中间,又是酷热天气里,却有几千名师生自动自发地赶到学校设立的吊唁场所,甚至有特地从千里万里之外专程赶来的,只为送“老校长”最后一程。

  虽然这位“中国最老的在任校长”生前曾遗憾地说,上海大学还是没有百分之百办成自己理想中的学校。但他最喜欢的座右铭“自强不息”,如今已是这座大学的校训。不论是否有机会接触,这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说,上海大学,因有了钱校长而不同;老人走了,精神气场却还在校园里延留。

  做校长如此,当可含笑九泉。

  我们周遭并不缺少“合格”级的大中学校校长。他们或许也由教师、科研人员而提拔,变成了教育管理者;他们每天陷身于开会参会、迎来送往、上行下达、扩校基建、洽谈合作等等纷杂事务之中,说话常照稿宣科,行事遵循稳妥套路,不出彩,也不会出错。

  以这样的标准论,钱伟长或许远算不上“完美”、无可挑剔的校长。但他的离京赴沪担任地方高校校长,更多不是由于行政任命,而是怀抱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寻求突破、实践教育梦想目的的主动选择。有梦想才能坚持。立足点高才不会迷失。从率先建立学分制,到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和文理素质综合,再到坚持“拆掉四堵墙”、以开放心态办学,花费人生近三分之一的长度与心血,逐渐塑造起了一座崭新大学的灵魂理念和精神气质——一句话,钱伟长当校长,也当得很“个性”、很“大家”。

  近两年来,高校开始出现“个性校长”,最近更有多位大学校长因为耳目一新的毕业演说词而走红。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有广受关注的一个内容,即取消学校的行政职级,推进高校的去行政化势在必行。但如果没有一批真正怀抱教育家使命、淡薄名利的大学校长的自觉和身体力行,这样的改革便很难提速、落实。

  每一座当代名校的形成历史中,我们几乎都能看到一两位这样的杰出教育家的身影,他们的追求与坚持,往往是大学最宝贵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核心,萦绕不散,成了学校的个性与灵魂。

  愿钱老去世,能带来更多大学及其校长的思考:我们究竟要做怎样的校长、要办怎样的大学?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