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放映机换了3台 何电影放了32年

  邛崃市高何镇何场村的何福全放了32年电影。32年的放映生涯让他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文化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坝坝电影从火爆到后来的低潮,再到如今的重新被重视;32年的漫长岁月中,先后更换过3台放映机,这些放映机,越来越先进,放映的效果也越来越好。

  今日起,记者带您走进何福全的家,探寻这些记录光影和历史的“宝贝”。

  8.75毫米放映机

  他成了最风光的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电影很火爆,大家看场电影真像过年一样。那时的放映条件不好,经常会出现影片无声、光影模糊等现象,每演完一部都要‘倒片’,一来二去,片子上有了划痕,在银幕上就会出现像下雨那样的小道道。即使这样,看电影依然是很多人的奢望。”

  在何福全的家里,至今还留着一台8.75毫米电影放映机的“残骸”。这个“古董”放映机是何福全的第一台电影放映机,零件已损毁,也早已停产了。现在,它安静地躺在老何的床下,闲时,老何会给他擦点油。在老何做这些事的时候,孙子会坐在旁边,不时地帮爷爷弄弄。这个放映机与何福全有着不解之缘,是它带领老何走进了光影的殿堂。

  上世纪七十年代,没上过学的老何就带着这台买的机器,走村串巷,成了农村最风光的人。

  放电影虽然荣耀,但经济收入并不高。那时候,每放一场电影收费七元钱左右,除去片租费、放映机折旧费等,最后收入仅有一元钱左右,再除去用餐费用,最后落到口袋里也就是三四角钱。

  16毫米放映机

  陪伴了他20多年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影进入了黄金期。《少林寺》的上映让电影热潮达到了顶点。16毫米放映机虽然也会让影片出现‘雪花’,但也终于让大家看电影能‘看个痛快’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生活开始好转,何福全决定单干,于是向亲戚借了点钱,咬牙凑了凑,先后购置了两台16毫米放映机。正是这两台放映机,陪伴了他20多年,记录了老何的青春,也见证了中国农村20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中一台16毫米的机器如今还能使用,前些年,老何在家里装了个2米的银幕,时不时地将珍藏的老胶片拿出来放一放,引得左邻右舍非常羡慕。每当老何放老胶片时,家门口便挤满了人,大家热热闹闹地享受着一场“视听盛宴”。

  数字放映机 他对“新家伙”很满意

  “21世纪,农村电影开始走下坡路了。到了2007年,赶上了国家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我又‘红火起来了’,我恍然间觉得自己又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2007年,数字电影进了农村。市里成立了农村数字电影有限公司,老何重回组织,成了最老的放映队员之一。那台16毫米放映机“鸟枪换炮”,换成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数字放映机。“数字放映机效果好,不用换片。”老何对这台“新家伙”非常满意,惟一美中不足的是这台机子坏了,自己就鼓弄不来了,“以前的放映机,就是拆开来,我也能装上。”

  老式放映机 保存下来是个念想

  “每当看到它们,我就觉得没白活。电影早已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这辈子,就放电影了!”

  老何说,这些放映机都是他的宝,不允许谁“伤害”它们,每当下雨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这些家伙,生怕它们吃了一丁点儿的苦。然而,放了32年电影的老何,心中仍有一丝遗憾,那就是想见一见70毫米的大放映机,“我听人说,那机子北京才有,超带劲,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到北京去看一看它。”

  962211热线互动

  结婚纪念日 我俩要去看“何电影”

  本报报道放映员何福全的故事之后,引起了市民热议,不少市民打来热线讲述自己和坝坝电影的故事。杜先生和徐女士是一对夫妻,都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说起坝坝电影,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话匣子打开就停不下来了。

  “坝坝电影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回忆,现在的娃娃都懂不起了。虽然现在电影院效果好,但找不到当时的感觉。”46岁的杜先生对坝坝电影情有独钟,看到何福全的故事后,他激动地给记者叙述起小时候和同学一起看坝坝电影的故事,“只要听说哪里晚上有坝坝电影,刚过中午,我们几个小朋友就一起搬着凳子去抢好位置,经常去了之后发现已经晚了,人家早就抢先一步,只有站着看了。”当时的娱乐活动少,哪天有坝坝电影,哪天就是过节。

  徐女士也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我们小时候哪像现在的娃娃那么幸福,电视电脑啥都有。看场坝坝电影就是最幸福的事。现在老朋友见面,说起坝坝电影,大家都滔滔不绝,乐此不疲。”

  对于何福全给村民放电影的故事,徐女士更是赞不绝口:“太不容易了,他坚持了那么多年,带给那么多人美好的回忆。我老家也是邛崃的,看到报道后觉得特别亲切。”

  “要不我们回趟老家嘛,一起看场‘何电影’。”杜先生突然在旁边建议,立即得到了徐女士的积极回应。说起来,两人童年都与坝坝电影结下不解之缘,遗憾的是两人不是青梅竹马,小时候没一起看过坝坝电影,后来只是到电影院约会了。趁这次机会,他们要将坝坝电影化作共同的记忆。

  徐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电影院多了,坝坝电影就退出历史舞台了,放映的地方少,年轻人也不会去看,说起来还挺伤感的。有一次女儿给了他们两张电影票,两人一起去电影院看了《澳洲乱世情》,结果杜先生在电影院睡着了,让她很是扫兴。“现在电影院硬件确实好了,效果好,坐着也舒服,但一群人关在黑屋子里,显得压抑,完全没有人气可言,和怀念的坝坝电影相去甚远,勾不起美好的回忆,引不起我们这代人的共鸣。幸好有了老何,让我们又有了机会。”

  徐女士说,他们的结婚纪念日快到了,今年显得特别有意义,可以回趟老家,还可以看“何电影”,心里说不出的兴奋。“我一定要当面感谢老何,说不定我们老家的亲戚就是看着他的电影长大的。放电影不是难事,但他一做就是32年,我特别敬重他。不过老何也要注意身体,不要为了工作累出病来。”

  特别提示

  如果您曾经是“何电影”的观众,或者与坝坝电影有着别样的故事,请拨打党报热线962211,或将您的故事发送至cdrbshb@tong.com,我们将和您一起,回味曾经记忆里的光影片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