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打造发展新引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4日04:52  大众网-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宋 弢 薄克国本报通讯员 姜玲程光

  今天的青岛保税港区,是2008年经我省全力争取,以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整合临近港区,转型升级而成的,在全国尚属首例。

  这一升级,对于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而直接获益的,还是以青岛港为代表的全省几十处港口。

  从一个对比中看得一清二楚:青岛港与釜山港,码头等级相仿,生产组织等软硬件都在伯仲之间。今年青岛港集装箱有望突破 1200 万标箱大关,与釜山港去年1195.5万标箱相比,也是旗鼓相当。但往细里深究,“含金量”却差得远了:釜山港中转箱为 537 万标箱,占了总数近一半。而这个比例青岛港只有2% -3% 。更让人汗颜的是:釜山这500多万箱中,80%来自包括青岛港在内的中国北方港口。因此有人笑言,青岛港只能算是釜山港的支线港。

  差距之大,为何?就因为在保税港区运营之前,青岛港缺乏自由港配套政策。货箱到釜山中转,手续简单、效率高,而且费用比青岛港便宜10%,竞争力立见高下。

  自家集装箱,却从人家港口转,结果只能是肥水流了外人田:粗略统计,我国北方港口,每年仅中转费一项,就流失4亿多美元。

  不单单是中转费,“ 大头儿” 还在后面呢:从青岛港走一个标箱,港口仅拿装卸费,不过400元左右。但中转环节除了装卸,拆拼箱就要增值400元,如若再有简单加工,效益更为可观:哪怕只是贴贴标签,每箱又得增值 600 元。算一算总账,一箱能赚1400 元,增值两倍都不止。这恰恰说明,分销配送集拼箱这一保税港区特有的功能优势,是港口做大做强的重要利器。

  有了保税港区,青岛港则在今后参与国际竞争时有了“叫板”的资本:目前青岛港占山东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81% ,只要能有效遏制并夺回国内流失到韩国的中转箱量,假以三五年时间,即或能对釜山港“取而代之”,成为东北亚地区最重要的中转枢纽港。

  青岛保税港区的建立,也为全省港口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聚合发展注入活力。 2008年,青岛保税区就提出了港港联动,力争保税区与其他港口联动,实践已证明行之有效。而随着保税港区的运营,这种联动将脱胎换骨:如保税港区正在全力推进的启运港退税试点,一旦实施,从省内其它港口发往青岛保税港区的集装箱,启运就可在当地办理退税手续;再如内外贸同船同港作业模式试点,在内支线外贸船上,也可装载内贸集装箱,大大提高船舶舱位的利用率……这些政策“组合拳”一旦实施,很快即能在全省港口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协作共赢的联动格局。仅此一项,就将在未来5年内带动全省集装箱吞吐量年递增20% ,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5% 左右。

  港口兴则区域兴。 据研究,每万吨吞吐量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为110万元,可创造 20 个就业机会。这样看,说保税港区的运营将成为我省发展的新引擎也不过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当前争取保税港区的及早封关运营,并促成各种特殊政策在保税港区的试点实施,也就势所必然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