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尊重展品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4日06:55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彭薇李爱铭

  世博期间,不少网友发出“世博宣言”:“尊重展品,尊重工作人员,其实就是尊重自己。让大家齐心创造最完美的欣赏氛围。”

  尊重他人,尊重展品,尊重规则,是一种很值得推崇的文明素质。人们游览、拍照时,能否文明行事,其背后也透出了“尊重”二字。

  尊重是欣赏的前提

  在世博园采访,经常能看到不少游客很讲“尊重”:见到国外场馆工作人员的“异域风情”,并不强行要求合影,而是远远拍个镜头;欣赏珍贵文物,遵守规则,收起镜头;为了不“走”入别人镜头,绕道而行……

  同时,也有遗憾事。上海博物馆日前展出了一批意大利珍贵油画。由于闪光灯会对油画造成伤害,进场前,博物馆明文提示“禁止拍照”。然而,警告牌阻止不了一些游客的拍照行为,两名保安无奈,只好轮流进场,低声提醒观众不要拍照。本来静谧的欣赏氛围,于是多了一丝紧张不安的氛围,影响了观众的欣赏心情。

  当年,法国卢浮宫设计广告语时,最后加入这样一句话:“从1793年以来卢浮宫向所有公众开放。”一些文博专家指出,“开放”这个概念是博物馆、展览会的使命,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藏品及其存在的内涵;同时“开放”也是文化与文明的对话。正是伴随文明的发展,我们可以欣赏到越来越多的珍贵、甚至国宝级的展品。

  展品开放了,我们就要学着尊重它、欣赏它。尊重是欣赏的前提,只有从心底尊重,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才能更好地体味展品的内涵。世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在欣赏文物时,同时产生了敬意,在走进场馆时自觉将相机放进包内。

  心中要有根“自律弦”

  前几天,江苏游客吕阿姨兴奋地前往上海大剧院看歌剧。大剧院规定不允许带相机入场拍摄,但在当晚演出中,她发现仍有不少观众拿着手机在拍,还有的观众把相机藏在包里,对着舞台“连拍”,服务人员只好一遍遍劝说。

  心理学家认为,不文明的拍照现象,除了个人出于“私心”希望拍出好照片外,还与社会认同原理相关。一个人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尤其是当你要决定什么是正确行为的时候。当一个人对着展品“咔嚓”拍照,其他人觉得好奇就会“跟风”模仿,引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所以说,人的错误示范,会比警告牌等物的作用更大。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晓鸣说,在缺乏强有力的制度制约时,很多人心中往往缺少一根“自律弦”。如果在展馆里,提示“不能拿走展品”,大家基本都会遵守,没有人敢这么做,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拿走,就会受到法律制裁;但如果提示“禁止触摸”、“禁止拍照”,那么一些人会认为违反规定也无妨,不会给自己带来损失。如果心中有根“自律弦”,哪怕再想留住这个画面,也不会举起手中的相机。

  文明养成需良性互动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说,世博会是一个学习文明、体面行事的课堂,拍照是其中一课。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常看到不少游客在街头和一些景点处,更多的是悠闲游览。他们长时间欣赏、品味周边风景,看到有人在前面拍照,会有礼貌地停下来等候,并不“抢点”,拍照者也会微笑着表示抱歉打扰。文明行为的养成,需要全社会的意识觉醒,需要良性示范和互动。教育专家认为,我们从小到大,在道德养成过程中习惯了说教:要遵守纪律、不能随地吐痰……但是这些说教一旦到了现实中,往往会面临很多挑战,甚至会失效。其实,文明行为除了自身意识形成,榜样的力量也很重要。如果文明的拍照行为处处有人示范,比如不到禁止区拍照,不随意穿梭于别人的镜头之中,就会让很多人耳闻目睹之后跟进。当跟进的人不断增多,社会风尚就会发生很大的转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