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无缝对接架起“回归金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4日07:11  法制日报

  聚焦河南监狱执法规范化建设⑤

  思想对接:以健康心态踏上回归路

  走出监狱心理咨询室的大门,河南省信阳监狱服刑人员孔军(化名)长出了一口气。长久以来,压在他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今年5月18日,是孔军刑满释放的日子。细心的监狱警察发现,随着这个日子的临近,孔军并没有像其他服刑人员那样激动和兴奋,反而显得忧郁、消沉。于是,管教警察找到他,经过仔细询问和一番心理疏导,孔军终于吐露了自己的心事。原来,他因强奸自己的亲生女儿被判刑7年。7年间,家人因厌恶其罪行,从未来监狱看过他。“我已经63岁了,家人不原谅我,我对不住他们,也没脸见街坊四邻,真不知道出狱后日子该怎么过。”说完,孔军痛苦地揪着自己的头发……

  得知这一情况后,信阳监狱服刑指导中心对孔军的症状进行了会诊,并指派一名警察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回家后,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取家人的谅解,弥补过去的错误。”经过一段时间的有针对性的心理矫治和疏导,孔军终于放下思想包袱,决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

  谈起此事,信阳监狱监狱长窦鸿博说:“监狱成立出监教育机构,是为了突出法律教育、技能教育和社会适应性教育,促使服刑人员实现向遵纪守法的社会公民的角色转变。针对部分临近释放的服刑人员存在自卑、恐惧、焦虑等心理情况,监狱在出监教育期间重点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和抗挫折能力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困难,以健康的心态融归社会。而这些,只是我们开展释放服刑人员‘无缝对接’工作的一部分。”

  文书对接:给刑释人员合法身份

  今年2月9日,在河南省许昌县椹涧乡司法所,刑释人员周强(化名)握着监狱警察的手,激动得泣不成声……周强因犯抢劫罪被判刑13年,服刑期间长期无人探望,释放时双目失明,监狱派警察将周强送至原籍河南省许昌县椹涧乡。到达当地后,按照“无缝对接”的要求,监狱警察送达了相关文书,与乡民政所签订了《对刑释人员帮教救助协议》,与司法所签订了《对刑释人员司法援助协议》,与周强所在村委会签订了《对刑释人员帮教帮助协议》,与派出所签订了《接茬帮教协议》,派出所为周强办理了户籍登记,使周强的帮扶帮教及生活有了着落。

  河南省监狱管理局业务部门人员介绍,2008年7月,该局下发《关于开展罪犯释放“无缝对接”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在服刑人员释放前一个月,监狱将《刑满释放人员通知书》寄送给服刑人员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无法定赡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和年老、患病、残疾及未成年人员,特别提请其原户籍所在地的公安、司法行政、民政等部门做好安置其生活的准备工作。意见实施以后,河南省各监狱按照相关要求,积极推进“无缝对接”各项工作。

  人员对接:把刑释人员交给家人

  2009年9月30日,信阳监狱服刑人员沙满提·木沙(化名)和库尔班江(化名)刑期届满,但是沙满提·木沙的家人长久联系不上,库尔班江的家人因年老体弱不便来接,当地安置帮教机构也不便派人接领。随后,监狱决定派警察将他们送回原籍。经过近60个小时的长途颠簸,警察分别将沙满提·木沙送至原籍新疆乌什县公安局城关镇派出所,将库尔班江送至原籍新疆霍城县公安局伊车嘎善乡边防派出所。当日,监狱警察不顾4000余公里的旅途劳累,及时向有关部门详细介绍了两人在服刑期间的表现,履行了交接手续。

  在具体工作中,各监狱积极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信阳监狱对即将刑释人员进行详细的摸底排查,对表现较好的刑释人员,通过电话通知的方式及时将刑满释放的时间告知其亲属,在释放当日由其亲属来狱签订《刑释人员帮扶回归承诺书》,监狱警察告知释放后应办事项,办理好相关释放手续后由其亲属接回;对“危安犯”、没有转化的“危险犯”、生活不能自理、个体改造质量评估结果为差的和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三无”刑释人员,均由监狱派警察将其送回原籍,当面交给其家人,并落实相应对接事项。

  帮扶对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对于信阳监狱服刑人员张阳(化名)来说,今年2月6日是个双喜临门的日子。张阳因为改造期间表现突出被减刑,春节可以回家过年了。同时,与其父亲一起来接他回家的还有浙江一家服装厂的王经理。王经理通过该监狱“刑释就业指导中心”了解到,张阳的服装加工技术过硬,经过现场考察和技能操作,当场与张阳签订了用工合同,每月底薪2500元。张阳的父亲激动地热泪盈眶,紧紧握着警察的手说:“谢谢!谢谢监狱警察。你们不仅挽救了我儿子,还给他提供了谋生之路……”原来,张阳在家时游手好闲,贪图钱财,父亲根本管不了他。2005年8月,张阳因犯盗窃罪被判刑5年。入狱后,监狱警察针对张阳的情况,引导他学习服装加工技术,张阳很快就掌握了服装制版、裁剪和加工要领,并成了监区的技术骨干。

  “让服刑人员掌握一技之长,出狱后依靠劳动、自食实力、安居乐业是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的有效手段。”窦鸿博说。信阳监狱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加强缝纫、裁剪、电子、电脑和机电维修等实用技能的培训,使有劳动能力的服刑人员在刑释时,都能够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就业实用技能。监狱“刑释就业指导中心”定期开展就业推介活动,帮助即将刑满释放的人员与用工企业进行面对面的商谈,每年都有数十人通过这个平台找到了回归后的就业岗位。

  “按理说,服刑人员刑满释放,监狱已经完成了本职工作,可是面对一些刑释人员特别是服刑多年的刑释人员无业可就、无所依靠的返乡问题和生存困难,监狱自觉地延伸改造链条,把减少重新犯罪的工作由狱内延伸至全社会,帮助刑释人员走好新生的第一步。”窦鸿博说,“我们建立‘出来有人接、接回有人管、就业有人扶、困难有人助’的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格局,通过‘释放前思想对接、释放时人员对接、释放中法律文书对接、释放后帮扶对接’4个工作环节和‘一般人员家属接、重点人员监狱送、”三无“人员共同管’的工作方法,保证了‘无缝对接’工作的效能。”

  河南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王文海说,开展刑释人员安置帮教“无缝对接”工作,帮助刑释解教人员解决生活、就业、家庭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使他们尽快融入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新人。这项工作的开展有效地避免了脱管漏管,巩固了教育改造成果,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了重新违法犯罪。

  郭喜玲龚志宏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