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黑着”的“黑名单”能治得了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4日07:11  法制日报

  □法治观察

  冯海宁

  权威人士近日透露,国土资源部已将一份涉及全国1457宗闲置土地的统计表交予银监会,银监会将根据这份“黑名单”做一次全面的风险排查。其中80%的闲置土地可能被收回。这份统计表是前段时间国土资源部第一次全国大规模调研后总结出的“黑名单”(8月3日《中国证券报》)。

  早在2008年,国土资源部就要求各地建立土地违法记录通报公示制度,将发生两次以上违法行为或违法行为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单位或个人列入“土地违法记录单”,通过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向当地金融机构通报,并向社会公示。然而,土地违法常见,至今却不见一份完整的“黑名单”公示。这条新闻所说的“黑名单”,也是只见数字不见名单。

  1457宗闲置土地进入“黑名单”,不仅土地可能被收回,而且开发商也可能遭遇“限贷”,应该说“黑名单”是有一定震慑力的。不过,这份“黑名单”有多大杀伤力,我对此不太乐观,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1457宗闲置土地能收回多少让人持怀疑态度。报道说,80%的闲置土地可能被收回,我以为最终实际收回的土地恐怕连40%都达不到。原因很简单,这虽然是国土部制定的黑名单,但处置闲置土地的权力在地方,在“土地财政”背景下,要想让地方监管部门收回大量闲置土地,根本就不现实。地方监管部门只用半句话———“由于调整规划……”就能应付国土部。

  其次是“黑名单”漏掉不少闲置土地,开发商会偷着乐。“1457宗闲置土地”看起来不少,其实与真实的闲置土地数量差距很大。仅北京而言,审计发现在2006年至2007年已经批复征用的土地中,尚有64%的土地未完成开发工作,这意味着大量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再比如说上海,在“黑名单”中是“零”闲置,但我注意到一组数字,截至今年1月,上海共有闲置土地约300幅,涉及总建筑面积近4000万平方米。

  第三是“黑名单”应公开而没有公开。从2008年的制度安排来看,“黑名单”要面向社会公示,但到今天不见公示。而现在新闻中所说的这个“黑名单”,也不见公示的迹象,国土部官网上不见踪迹。显然,这个“黑名单”只在相关部门内部流转,既不能让公众参与监督,也不能起到警示作用,意义极其有限。

  第四是“黑名单”的惩戒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目前,“黑名单”进入银监会,想必违规开发商今后在贷款方面要受到限制。同时,“黑名单”还有可能进入证监会,可限制违规开发商上市融资。除此之外,目前的新闻报道中看不出“黑名单”还有什么威力。我以为,这个“黑名单”除了限制开发商贷款、融资外,还应该在拿地资格、开发资质、企业年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尤其是,这个“黑名单”要充分公开,地块信息、开发商信息、违规情况等都要详细公开,一方面公众和媒体通过观察这个“黑名单”,还能发现更多闲置土地,可补充国土部信息;另一方面,“黑名单”公开以后,对违规开发商和涉地政府有一定警示批评作用,或许能减少官商勾结玩花样来逃避惩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