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白条百年还清不只是黑色幽默

  1995年,安徽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居民于泉一家在公路边开了家小卖部。从当年起,对面镇政府工作人员就不断到店里拿烟拿酒然后打白条,到1999年已欠下十万余元。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于泉一家拿到的只是一沓签了字没能报销的票据。对此曹村镇镇政府表示,镇里财力有限,只能是每年年底还一千多元。“这样下去,100年才能把钱收回来!”

  选在镇政府对面做小买卖,自然图的是“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让店主万没想到的是,这地缘优势换来的却是“近水楼台先得‘怨’”。镇里赊账赊上了瘾,前前后后积攒下十万余元的白条。要说这乡镇政府打白条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今年初山东还曾曝出某镇政府官员打白条吃垮小饭店的新闻。然而,曹村镇的还款计划,可就让人瞠目结舌了。乖乖,一笔吃喝债要100年还清,这玩的是哪出黑色幽默?

  新闻中说,镇里人拿酒拿烟的时候都说为了“公干”,这些烟酒究竟有多少用于“公干”,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知道老百姓有句俗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如果没有能力支付,就别拿人家那么多东西。打着“公事”的旗号去消费,凭着“公家”的信誉打白条,已经是错了;如今镇政府再以“财力有限”挤牙膏式兑现,更是错上加错,这样的“变脸”游戏玩弄的不只是被赊账的村民,还有政府的公信力。试问,如果给于家重来一次机会,他们还会在镇政府对面开小店,跟镇干部做买卖吗?

  也许,随着媒体的报道,于家人手中的一叠欠条会有较好的兑现。不过,我们的反思却不能随着个案的解决而停止,我们更应当思考这一案例对今日的镜鉴。

  由于各种原因,乡镇政府打白条现象在过去比较常见,一些地方还带来严重的债务问题。追其根源,一方面在于当时迎来送往的接待任务繁重,另一方面跟当时乡镇财政预算缺乏有效监管也不无关联。一些干部随意开销没有节制,甚至认为“只要不贪不占,吃点喝点算不了什么!”社会发展到今天,这种现象还或多或少地存在。所以,在当前如何规范基层政府的公务支出,加强财政支出监管,乃至建立债务责任追究机制,便是这出“黑色幽默”留给我们的未尽思索。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