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破解就业难 政府出钱送公益岗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5日01:47  华龙网-重庆晚报

  如何破解百姓就业难题?

  万州区紧紧抓住就业再就业工作这根“牛鼻子”,采取由各级“一把手”负总责,政府出钱买来公益性岗位、资助自主创业以及大力抓产业发展,多渠道、宽领域促进就业再就业。

  通过近年来不断努力,全区城镇调查失业率从8年前的20.1%下降到目前的8.1%。

  公益性岗位

  政府购买送4050人员

  天还不见亮,刘国玲就起了床,手持扫帚,沿社区街道小巷来回穿梭清扫。41岁的她,现在是万州区沙河街道办的清洁协管员。不久前,这个公益性岗位由政府出钱买来送给她的。

  10年前,刘国玲因企业破产下岗,好多年都没有再就业。如今有了这份月薪近1000元的工作,脸上愁云舒展。同样失业的丈夫在她的鼓励下,也进了一家工厂当工人,两口子还把孩子送进了大学。

  万州区就业局副局长严荣平介绍,努力促进像刘国玲这样的“4050”人员就业,是万州区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缩影。2002年,万州区因移民等工厂搬迁破产,结存失业人员7.12万人,调查失业率高达20.1%。

  目前,像刘国玲这样由政府购买岗位上班的“4050”人员,全区常年保持在500人左右。此外,由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上工作的“4050”人员,累计已达3300个。

  自主创业

  小额贷款开绿色通道

  家住高笋塘乌龙池社区的宋伦英,全家人全靠低保金生活,属零就业家庭。

  2006年,在办事处干部晏军帮助下,曾在花店打过小工的宋伦英获得一笔2万元绿色通道再就业小额贷款,在一家医院旁开起了近20平方米的鲜花店。

  如今,除去成本,宋伦英花店月进账2000元以上,已经请了两名雇工,解决了3个人就业。宋伦英成了万州区就业再就业创业明星,事迹还上过《人民日报》。

  据介绍,目前,万州创建了区、街道和社区三级就业服务平台,需要就业人员的情况全部登记造册,所有人员信息全部挂上互联网,实现“一点登录,多点查询,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全区零就业家庭已经全面消除,全区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到8.1%。

  同时,该区还将就业服务延伸到每个家庭,全员干部实行送岗上门、送人上门的“两包两送”。领导包社区,干部包人头,此做法我市首创,全国有名。

  抓产业发展

  提供2万个就业岗位

  近年来,万州通过对外招商引资、对口合作支援、调整产业结构,先后引进了大全多晶硅、合智思创、如意集团、宜化化工、雷士照明、长安跨越等一大批大型工业项目,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

  为满足外来企业用工需求,万州大力举办各类人力培训机构,定单、定向、定岗培养。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中,大量外出民工返乡回流,区委、区政府迅速启动各种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加上工业园区等良好的就业平台,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帮助解决1.1万名返乡民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如今,万州工业园区建设区内的沙河街道凤仙社区、申明社区,已连续三年实现零失业率。

  劳务经纪人

  推荐10万人找到工作

  万州区响水镇邓时清今年已经73岁,1994年从该镇党委书记任上退休,干上了劳务经纪人这一行。10多年来,他一边进城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招工信息,一边走访农户调研劳动力资源情况,共推荐了家乡2600多人找到工作,当地百姓亲切称他“招工书记”。

  严荣平透露,经过政府引导、市场培育,目前万州已经有持证劳务经纪人2000人,常年活跃的经济人200多个。他们足迹几乎踏遍全国各地,多年来至少推荐家乡近10万人找到了工作。

  据了解,万州区补充劳务经纪的配套措施有,在村社、社区安装电子显示屏,直接连接就业部门数据库,群众只要一抬头,就能看到各地的岗位需求。同时,还建立了首个远程招聘市场,把求职者请到电脑视频前一坐,就可与北京、上海的企业直接谈,直接录取后前往上岗。

  首席记者 丁香乐

  □精神文明风采

  城乡文明共建五年

  榨菜企业与农户双赢

  “要来参加签约仪式的村民太多,我只得组织再拉了一车。”7月28日下午,鱼泉公司与万州区甘宁镇庙沟村举行城乡文明共建村签约大会。约定时间已到,却迟迟不见村支书徐明贵出现。15分钟后,他气喘吁吁地带着大帮村民赶到了会议室。

  鱼泉公司是我市第二大品牌榨菜企业,2005年庙沟村结成城乡文明共建对子。几年来,除指导农户生产,保价收购榨菜头外,还免费提供良种榨菜和专用肥料,投资建设竹笋基地,捐资修建村、社公路27公里,招收160多名妇女培训就业。

  除正常经营活动联系外,该公司还慰问村里困难农户和老党员115人次;捐赠现金及物资3.6万元;每年坚持与共建村共商种植计划、发展大计,赠送价值3.3万元的电脑、彩电、扩音器和农技书籍;捐资3.5万元,与农民联办春节文娱晚会等。

  鱼泉公司分管生产的副总陈文碧说,公司榨菜年产50万余吨,出口30余个国家,所有出口榨菜原料都来自包括庙沟村在内的5个城乡文明共建村,虽然每吨返利20元,比正常收购成本要多付出30%的费用,但农户送交的榨菜质量过硬,出口量每年增速达30%。

  “村里的榨菜年产量,从2005年的90吨已增加到今年的400多吨。”徐明贵说,因为城乡文明共建,村里路好走了,能上网了,村民也挣钱了,质量意识大大提高,明白了维护公司的利益就是维护自己的利益。

  首席记者 丁香乐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