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工业灾害频发暴露先天规划不足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6日01:51  红网-潇湘晨报

  动机

  编辑

  7月下旬接连发生的大连输油管爆炸、南京“7·28”爆燃、吉林化工物料桶流入松花江等重大安全事件,为我们敲响了工业防灾的警钟。同时,有关专家表示,我国正处于工业灾害的多发期和危险期。7月的一系列事件暴露出来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降低今后事故的发生频率?

  “危化围城”加剧安全风险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中城市普遍存在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及使用企业与居民生活区“混居”现象,这种“危化围城”格局加剧了工业灾害给居民带来的安全风险。

  发生“7·28”爆燃事件的南京原塑料四厂,位于栖霞区所辖的迈皋桥地区,这里本是一片农田,20年前开始建设多家化工厂及地板厂、石料厂、液化气厂、加油站等,但随着南京城市规模的扩大,工厂区聚集起大量的居民小区与商铺。正是这样的变迁,使得南京“7·28”爆燃事故发生在了人口密集的市区,造成重大伤亡。

  对策:老布局要调整,新布局要有前瞻性

  如何治理“危化围城”现象?东北师范大学城市和环境学院陈才教授认为,当前要借产业结构调整之机,抓紧淘汰工艺落后、污染严重、安全隐患极大的小化工企业,推动“危化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另一方面,在新企业布局中要具有前瞻性,避免出现未来企业与城区相融的尴尬。

  上海浦东新区近年来经过两轮调整,通过“区里拿出一点,街镇补贴一点,企业承担一点”的原则,至今已累计关闭搬迁小化工企业500多家,三分之二以上的化工企业进入了产业园区,区域内安全生产风险有效降低。

  8月5日发表的新华时评称,化学工业是危险行业,具有事故易发、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对环境破坏性大等特点。这就要求相关职能部门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鼓励那些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技术支撑的资本投资建厂,从源头上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据新华社

  工业生产“重建设、轻安全”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李杰表示,近年来,在经济增长和招商引资等指标的压力下,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业生产“重建设、轻安全”现象,结果造成了“繁荣的脆弱”。

  地方安监、质检等政府部门执法不严等情况,加大了工业防灾的难度。近年来南京曾多次发生管道被挖断事故。2007年12月,南京地铁施工天然气管道破裂引发爆燃;在“7·28”爆燃事故发生前后,南京还发生过两起此类事故,一次是航空煤油管线被施工挖断,一次是丙烯管泄漏事故。然而,事故频发并未警醒当地有关方面。根据南京安监部门和警方调查,“7·28”事故发生地的拆迁工程早已结束,但事故责任人董来荣认为厂区内可能还有废钢管,不顾有关人员劝阻仍然违规施工,最终导致了管网被碰裂。

  对策:提高检查频率、加大惩处力度

  新华时评称,必须强化日常监督,把好“检查关”。事故常常与生产环节的麻痹轻忽紧密相伴,这就要求各地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检查,尤其是对那些高危行业和相关企业,更要提高检查频率,对安全生产执行不到位的情况要加大惩处力度,真正使企业更加重视员工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由事前主动预防代替事后被动应急,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据新华社

  工业防灾理论和实践都不足

  “工厂在设计时不清楚怎样才符合安全需求,因为追求产量,即使发现安全隐患也继续运行,结果必然造成工业灾害的频发”,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五晓说,此次吉林永吉县两家化工厂的7000多只物料桶被冲入松花江,充分说明工厂规划上“先天不足”。

  为有效预防工业事故发生,发达国家已建立了工业灾害的系统防控体系,并对大量贮存和使用易燃、易爆及有毒物质的重大危害进行重点研究。比较而言,我国的工业防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差距很大。李杰教授说,虽然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由原化工部牵头开展了工业防灾的相关研究,但后来这项工作因为部委调整而中断。目前在我国安全工程专业中,无论是国家一级学科还是二级学科中,都没有工业防灾的专业,“在理论上就输给了国际先进水平。”

  对策:普查要推广、预案应细化

  连续发生的重大工业安全事件,给工业防灾敲响警钟。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工业防灾迫切需要转变思路,变被动应急为主动监管,从“灾害管理”转变为“风险管理”。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中,应将工业防灾纳入其中。李杰教授说,国内一些大城市曾组织过重大危险源的普查工作,现在这项工作要推广到基层县市,并在检查中弥补安全漏洞。同时,目前国内高危行业的应急事故处理预案大都是框架性的,应当进行细化。

  从长远看,国家应高度重视工业防灾的基础研究和制度建设。有关专家建议将其纳入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构建起以事前预防和过程监管为主的工业防灾体系。据新华社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