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特供酒”背后寄生的是权力崇拜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6日01:52  红网

  近年来,“茅台特供酒”在民间传得神乎其神,深受“送礼”人群和公务消费的青睐。对此,贵州茅台酒厂回应:茅台确有生产特供酒,但只针对十几家单位指定供应,从未对外销售和流通。(《重庆晚报》8月5日)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茅台”酒成了象征身份和地位的标志性“Logo”。本来透明无色的液体裹挟着“人情”、“关系”和几千年形成的独特“酒”文化,登堂入室,冲锋陷阵,很快蜕变为“高端人士”首选的公关利器。

  实际上,喝不喝酒的人都明白: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价格不菲的茅台早已变成“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平民消费绝缘体。作为国人心中“红色”情节的典型代表物件,“茅台”自扬名之日起便与政治和权力结下了天然的依存关系,支撑茅台每年上百亿销售产值的主流消费群体也不是别人,正是那些整日以“赶场吃喝”为主要“工作”的人。

  另外,在当前的官场生态中,一些人“胡吃海喝”还不够,更要讲档次,论级别,从“特殊”渠道产出的“特供”系列也便应运而生,俨然不喝“特供”就不足以显示“高贵”和“身份”,推杯换盏之间丝毫不顾招待费用数字飙升。

  而且,倘若让他们自己掏腰包消费“茅台”,可能几乎没有人会愿意。但若以“公务消费”为名,他们便心安理得,欣然“赴死”,十杯不醉,百杯不倒。

  据媒体报道: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奢侈品的消费总额已占到全球的27.5%。而“特供酒”从上至下流传到民间甚至海外,伴随的不是国家税收的显性增长,更不是“中国制造”品牌的声名远播,而是“权力崇拜”这一社会瘟疫的无声蔓延。

  经济学的“价值论”告诉我们:当一件商品的“实际价值”远远高出其本身固有的“使用价值”,并被人类拿去充当“等价交换物”时,原始的市场规则就会被打乱,秩序与平衡也便不复存在。

  同样,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市场”,要想建立良性和谐的市场环境,促使社会机器正常高效运转,就必须有“破”有“立”,必须从观念上清除“物权交易”、“人情交易”这些市场潜规则,树立“公平正义、阳光透明”的买卖新秩序。如此,国民经济方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长动力,中国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稿源:红网 作者:王悦生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