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莞简政强镇 探索中推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6日04:11  大洋网-广州日报

  

莞简政强镇探索中推进
松山湖管委会。记者黄澄锋 摄
莞简政强镇探索中推进
石龙镇。
莞简政强镇探索中推进
桥头镇。

  试点时间不长,有问题也很正常,发现了,及时协调解决好。不能因为遇到问题,就停止探索的步伐。

  ——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

  变化:石龙塘厦启动探索之旅

  “去年,全年办结固定资产投资立项是3宗,今年上半年就办结立项6宗,办结时间还缩短1个星期”,石龙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对简政强镇的评价是:放权后,办事成效大为提升。

  变化,悄然始于石龙镇率先在全市试点简政强镇。

  对雄心勃勃的石龙而言,获得了部分县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对满腔热情心怀梦想的企业主和投资者而言,获得了如黄金般宝贵的时间。对于普通市民而言,也不用为了办个小小的手续搞得手忙脚乱了。

  除了石龙,塘厦镇在同一时期也展开了具有变革意义的探索之旅。“575”,这是东莞市总共给试点镇放权的项目数。

  从去年8月的启动,到今年7月底的总结,东莞简政强镇,足足走过一整年的时间。

  其间,经历了放权与接权的博弈,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多个场合强调,部门领导,要解放思想,敢于放权,不要把部门权力当成自己的权力。与此同时,建议镇里拿到权后,适当给村里也放权。

  周年总结之际,简政强镇是否继续前进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近日,周年总结会上,刘志庚点题,“这也是一次动员会”。

  会上宣布,简政强镇继续前进,由之前的石龙、塘厦两个试点镇,全面推至全市其他11个中心镇及市属的松山湖、虎门港、生态园三个园区。

  至此,简政强镇在东莞全市13个中心镇全面铺开,并从本月起,开始启动培训工作。

  最新进展:

  花开两朵 引群芳竞放

  7月30日,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在全市简政强镇工作会议上宣布,接下来东莞将在其他11个中心镇(虎门、长安、樟木头、常平、麻涌、大朗、凤岗、厚街、石碣、桥头、寮步)和3个市属园区(松山湖、虎门港、生态园),推开简政强镇改革。这意味着,加上此前的石龙和塘厦,东莞32个镇街中,所有的中心镇(13个),均被纳入简政强镇的对象,享受县级部分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

  “试点时间不长,有问题也很正常,发现了,及时协调解决好。”刘志庚给改革定调,不能因为遇到问题,就停止探索的步伐,这给下一步的改革扫除了精神和意识方面的障碍。

  东莞简政强镇过程中,权力的收与放,经历了镇和部门不断博弈,而市主要领导则力促市直部门和镇街的相互理解和推进。

  背景:

  扩权强镇进程表仅18天

  将视线回移到2009年7月28日,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首度公开放话,“准备给镇街扩权”。对许多人而言,一切都显得很突然,目光中满是狐疑。

  一周后的8月3日至5日,由41人组成的东莞党政学习考察团,开始远赴浙江绍兴市和义乌市学习考察,浙江的媒体称,东莞此行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学习对方“扩权强镇”的经验。

  此次考察,人员配备整齐,领队是东莞市副市长李小梅,下率东莞市委组织部、政研室、发改局、人事局、法制局、机编办和石龙、塘厦镇等各路人马。

  考察之后的8月14日,东莞市委、市政府召开扩权强镇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成员会议,动员、部署东莞扩权强镇试点工作,会议规格很高——刘志庚、李毓全、黄双福、冷晓明、崔建、李小梅等市领导,出席了会议。

  此次会议明确,东莞市要通过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工作,使石龙、塘厦两个试点镇具备县级管理功能,使行政管理体制更适合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制定了东莞市扩权强镇试点工作进程表。

  从7月28日的公开提出,到8月14日的正式“钦点”试点镇,东莞仅用18天时间!这18天里,到底酝酿着怎样的变局?“突然”、“奇怪”、“动真格”,这是东莞扩权强镇动作频现后,坊间及部分观察人士对此的诸多感受。

  解密:

  获省里钦点

  扩权强镇的大思路是按“先行试点、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推进,并力争2010年在全市的中心镇全面铺开,这是刘志庚的解释。同时,为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刘志庚认为,必须做到“四个相结合”:一是要把扩权强镇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相结合;二是要把扩权强镇与优化东莞城市布局相结合;三是要把扩权强镇与提升管理水平相结合;四是要把扩权强镇与试点镇街自身实际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东莞前脚刚离开浙江考察地,佛山后脚又跟上了,随后佛山选定顺德区的容桂镇和南海区的狮山镇,作为试点镇。记者获悉,东莞、佛山的扩权强镇改革,是获省里批准并钦点的。后来,扩权强镇更名为简政强镇。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