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国重点城市党报采风团成员感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6日07:30  深圳特区报

  

全国重点城市党报采风团成员感言
全国重点城市党报采风团成员感言
全国重点城市党报采风团成员感言
全国重点城市党报采风团成员感言
全国重点城市党报采风团成员感言
全国重点城市党报采风团成员感言
全国重点城市党报采风团成员感言
全国重点城市党报采风团成员感言
全国重点城市党报采风团成员感言
全国重点城市党报采风团成员感言
全国重点城市党报采风团成员感言
全国重点城市党报采风团成员感言
全国重点城市党报采风团成员感言
全国重点城市党报采风团成员感言
全国重点城市党报采风团成员感言
全国重点城市党报采风团成员感言
全国重点城市党报采风团成员感言
全国重点城市党报采风团成员感言
全国重点城市党报采风团成员感言
全国重点城市党报采风团成员感言
全国重点城市党报采风团成员感言

  ◎北京日报集团副总编、社务委员会委员 初小玲:

  “宽容失败” 令人印象深刻

  这几天,我们走访了深圳多家企业。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多处采访点,我都听到了“宽容失败”这句话。在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宣扬“成者为王,败为寇”的背景下,“宽容失败”显得多么难能可贵啊!我想,正是对失败的宽容,使深圳在过去的30年里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领跑者,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杀出了一条血路”,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

  一路走访下来,我感觉深圳的企业仍然充满自主创新的活力,这应该归功于“宽容失败”为企业的发展营造的宽松环境。没有这样的包容豁达,深圳恐怕难以吸引如此多的人才来此创业。

  我希望深圳今后能够在市场经济法制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方面继续发挥示范作用。 (欧阳炜)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王宏:

  深圳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这几天,通过参观深圳的知名企业和文化产业的一些示范点,以及基层的社区,我看到了深圳发展的成就,切身感受到,深圳经济特区在过去30年的发展中,勇立潮头,对全国的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实际的推动作用。

  采访的过程中,我们的胸卡上写着“新起点、新跨越,深圳再出发”的字样,这几天来我所看到的一切让我有理由相信,深圳在过去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还能有更大的发展、还能有更美好的明天。

  和深圳一样,天津滨海新区也算是“特区”。因此,深圳的发展经验对于天津来说尤其重要,我们回去一定要学习和宣传好深圳的经验,两地携手,互相借鉴,共谋科学发展。(甘霖)

  ◎解放日报主任记者 王晓鸥:

  深圳是一片创新的沃土

  1982年特区建立之初,我就曾到深圳采访,随后也屡次见证了深圳发展中的大事,并一直关注着深圳的发展。

  回顾深圳经济特区30年的发展,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创新是深圳的生命”。这些天到中兴通讯等企业采访,看到这些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看看深圳集中的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包括中小型创新企业,这都体现了深圳是一片创新的沃土。我另外一个深刻的感受是深圳依然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30年,深圳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希望未来的深圳继续在观念上领先全国,在经济结构转型和深入改革中,起到开风气之先的作用。(余海蓉)

  ◎重庆晚报总编辑 石刚:

  祝愿深圳更加青春焕发

  我上次来深圳是在2005年。时隔5年,我又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这几天通过对莲花山、大芬村、东部华侨城等景点的游览以及中兴通讯、比亚迪、华强集团、A8集团、深交所等全市重点企业的采访,我看到深圳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四处繁花似锦,一派欣欣向荣,感受到了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度、高效益,亲眼目睹了深圳建市30年以来取得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巨大成就,再次印证了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地位。

  希望重庆与深圳关系更加紧密,经贸往来日益频繁,携手并进,共创辉煌。同时也祝愿深圳更加青春焕发,充满活力,继续勇立中国改革开放潮头。(孙汉平)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吴清雄:

  深圳为全国提供宝贵经验

  深圳在30年的发展历程里,改革创新,不负众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已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

  通过此次采风行,我们深入了解深圳在高新产业、城市规划、文化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探索与发展。我们看到,比亚迪、中兴通讯等一大批具有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大企业在深圳成长壮大,大芬村、南岭村、观澜版画基地等一个个文化亮点在深圳华丽绽放。我们还感受到,深圳正不断融合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城市要素,积极提升城市品质形象,拥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深圳的成就印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李亚男)

  ◎哈尔滨日报副社长 胡梦龙:

  深圳奏响了时代最强音

  这次采风活动让我喜欢上了深圳,因为它与我的家乡哈尔滨相仿,都在新时期重新燃起了干事创业的激情。

  而深圳身上又有一股让人特别感动的独特魅力。30年前,一批敢想、敢闯、敢试的人从祖国四面八方涌来,怀揣着各自的梦想在这片热土上奋斗,用自己的努力创造了无数的“深圳奇迹”,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贡献着新经验、新思想和新观念。

  今天的深圳生机勃勃,行走在城市里,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优雅华丽、气派雄壮,它们宛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告诉人们,深圳就是一首强劲有力的交响乐,正在奏响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李世卓)

  ◎沈阳晚报首席编辑白冰:

  愿而立之年的深圳更上层楼

  通过这几天短暂而充实的访问行程,生机蓬勃的深圳给我留下了深刻鲜活的印象。应该说,深圳各个方面的建设在国内都处于一线城市的地位。我更关注的是:深圳从依赖地缘和政策优势赢得发展先机的“经济特区”,到今天以人才和创新观念为优势资源向“科学发展排头兵”转变的经验。

  我祝愿迈进而立之年的深圳,能够更上层楼:在城市精神上,既有理想,更有思想;在城市面貌上,既拥有激情,更充满温情;在城市管理上,有足够的开放,更有充分的开明。 (陈冬云)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何建新:

  深圳仍在一路领跑全国

  这次活动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深圳的发展历程,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到如今的多项指标都领跑全国的大都市,仅用了30年的时间。领跑领域不仅仅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上,而且包括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

  这几天的采访,让我切身感受到了深圳仍在一路领跑全国,相信深圳后30年的发展也会一路顺畅。我相信,那时候,深圳不仅仅是中国的深圳,而是世界的深圳。作为媒体人的我们,会将深圳好的发展经验带回武汉,为武汉的发展提供参考。(秦小艳)

  ◎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姜鸣钧:

  深圳的发展令人震撼

  我来过深圳很多次,但这次深圳行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而且很震撼!

  这几天的参观和采访,给我留下了三大强烈的震撼:一是深圳的天格外蓝,树格外绿。我从青岛来,青岛的特色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但我在深圳看到了更绿的树、更蓝的天。这是深圳市的环境保护给市民带来的福气和享受。二是深圳城市规划布局合理,城市建设得很舒展,很大气,在城区穿行,不时还可看到绿地。三是深圳在“文化加科技、文化加旅游、文化加金融”方面取得的成果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采风团这次参观、采访了华强文化科技集团、A8集团、东部华侨城、大芬村等文化产业项目,让我感触很深。 (毛淑荣)

  ◎西安日报执行总编辑 宋若虹:

  深圳处处透着朝气锐气

  三十而立的深圳,处处透着朝气和锐气,依然青春洋溢,激情燃烧。

  “发展是硬道理”这块竖在蛇口工业区大道的牌子是深圳人心中永远的丰碑。30年,仅仅是历史的一个小瞬间,而深圳却从一个边陲小镇蜕变成富有活力的沿海大都市。30年,作为经济特区,深圳一直在勇于改革,创新发展。今天,深圳人又在促进科技创新、社会管理创新以及行政管理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争当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深圳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成就斐然。

  希望深圳在未来的30年里,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全中国、全世界再造奇迹。(第五燕燕)

  ◎南京日报副总编辑 赵德群:

  年轻深圳引领全国潮流

  在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我们得以近距离感受特区新貌、面对面地向深圳同行取经。此次赴深圳采风,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的、时尚的、富有活力的深圳,对这座城市优良的生态环境、蓬勃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文化创造能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深圳同行先进的办报理念和管理手段,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过去30年,深圳开风气之先、引全国潮流,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期待着下一个30年深圳能够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在科学发展中挺立潮头,展示风采。 (刘一平)

  ◎厦门日报副总编 朱家麟:

  震惊 振奋 震动

  此次深圳采风行,我的感受可以用6个字概括:震惊,振奋,震动。

  7年前,我来过深圳,7年后再看深圳,这个城市的变化之大、进步之迅猛,令人震惊;如今已到而立之年的深圳,仍继续走在一条赶超世界水平、自主创新、科学发展的大路上,令人振奋;深圳在高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科技”产业、高端服务业等几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是值得思考,也值得借鉴的,此为震动。(钟润生)

  ◎杭州日报社政经要闻中心杭州湾报道部记者、编辑 李罡:

  30年造就一座希望之城

  此次深圳采风行令我们对深圳的经济、旅游、文化、产业等各个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过去的30年,深圳经济特区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扎根于深圳的一大批颇具实力的企业和单位也非常引人注目,以通讯为主导的中兴、以4D电影主打的华强、原创起家的A8音乐集团、连股神巴菲特也涉足的比亚迪,等等,一批龙头企业在深圳相继崛起;还有具有独特文化产业品牌的大芬油画村。今后的30年,相信深圳一定会更进一步保持各行业的领先优势,稳步发展。(冯庆)

  ◎广州日报深圳记者站常务副站长 柯学东:

  深圳成就辉煌激情依旧

  作为广州日报驻深圳记者站的负责人,我把自己既看作客人,也看作半个主人。之所以说是半个主人,是因为这两年一直工作在深圳,生活在深圳,我深深地喜欢着这个城市。

  这几天,采风团走访了招商局、比亚迪、中兴、华强等国内知名的企业,它们的发展壮大诠释着深圳的辉煌,成绩自是勿须赘述。两三年前,深圳还没多少人听说过A8,但这两年他们所报出的漂亮数字令人震惊——这个寥寥数百人的公司,2009年的营收达到7.07亿元,净利润1.07亿元。其实,深圳还有很多优秀的企业,A8的成功,是今天深圳诸多中小企业发展的缩影。

  (刘镇彬)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 季江:

  深圳民营经济潜力可观

  在深圳采访的这几天,我很强烈地感受到了深圳的动感和活力。短短几天,我们走访了中兴、A8、比亚迪、南岭村、观澜版画基地,这些地方都让人耳目一新,最让我震撼的是这些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潜力可观。我们宁波民营经济也很发达,但跟深圳比起来,在规模和速度上还是有一定距离。我觉得,深圳总体营商环境好,不排外,有本事就上,没本事也不嫉妒,所以民营经济在这里如鱼得水。

  过去30年,深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我希望深圳能保持领先优势,步子迈得更大一点,把中央给的政策用透用足,胆子更大一点,继续充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王晓晴)

  ◎成都日报常务副总编辑 方明远:

  深圳创新活力非常强

  我曾在1992年来过深圳,近20年过去了,深圳城市面貌大变样,不变的是创新活力依旧非常强。

  我们到的每个参观点都让人印象深刻。例如比亚迪通过电池核心技术吸引了奔驰前来合作,并围绕电池形成了长长的产业链条,覆盖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都超乎想象。A8音乐集团通过模式创新打破传统音乐制作方式,充分展现出深圳的文化创造活力。南岭村的跨越式发展,则让人看到党的基层组织如何创新发挥“桥头堡”作用,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有党的坚强领导,也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深圳方方面面的创新经验应当好好总结,发挥光大。(吴凡)

  ◎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杨建:

  深圳是产生奇迹的城市

  深圳是一个生产奇迹的城市。这样的奇迹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批批、一群群。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里有适宜创新种子生根发芽并长成参天大树的土壤。这个土壤是充满活力的市场力量、怀揣梦想的创新人群、政府及时的因势利导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一个城市也和人一样有性格的话,那么我认为深圳这座城市的性格就是有激情、有梦想、有活力、开放包容。这种激情梦想和积极进取的姿态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只会使曾经的浮躁沉淀为理性和成熟,这会让一个城市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跨越。 (徐强)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 滕岳:

  创新让深圳羽翼更丰满

  让我没想到的是,作为珠三角“世界工厂”核心的深圳,竟出落得如此青春。如果把深圳前30年比作爆发力强、速度型“短跑”的话,那么未来30年,深圳将转入“中长跑”,这次拼的不是速度,而是品质。对于深圳而言,拥有了中兴通讯、华强、比亚迪等企业为代表的创新DNA,相信在未来的30年中,深圳腾飞的双翼会更加丰满。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深圳提出了新的“高度”——6年后比肩新加坡,经济总量达到1.5万亿元。深圳的自信,正来源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行一步。

  (窦延文)

  ◎珠海特区报副总编辑 孙锡炯:

  深圳创新精神在不断传承

  在几天时间内,我们走访了深圳非常有代表性的几个单位,从企业,到社区,还有市领导也亲自接受采访,有点有面,从各个层次全面展现了深圳经济特区30年的发展成就,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获知了深圳的发展情况。虽然我们是邻居,我自认为对深圳比较了解。但通过这次采访我对深圳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比如深圳在营造好的机制,给企业创造发展的好环境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深圳这个城市的创新精神在不断传承,深圳的经验值得全国其他城市学习。

  (林彦龙)

  ◎汕头经济特区报社党委副书记 侯伟生:

  创新是深圳的根和魂

  短短几天的参观采访,激起了我不断的思索。我认为应该从深圳发展历程中提取出一种“城市基因”,并让这种基因贡献于其他的城市化进程和改革。

  深圳是一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几天的采风让人感受到创新,是特区之根、特区之魂,没有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科学技术的创新,就没有经济特区今天的辉煌。通过此次采风,我们相信深圳将举桨扬帆再出发,谱写特区事业的新篇章。

  (洪英亮)

  ◎温州日报科教文卫部主任 郑祖欣:

  深圳文化驱动力让人振奋

  连日来,在深参加全国重点城市党报采风团的行程,让我感触颇深。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深圳浓郁的文化驱动力。“文化+科技”大文化的理念,高起点、大平台、产业成链的文化工业化的大手笔使人振奋、让人惊喜,文化让这些企业和社区(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可以预见,这些植根于基层的文化驱动力将成为深圳后30年发展的新引擎。

  采风时间虽短,但我深深感受到深圳人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情怀,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精神,这也是深圳创下无数奇迹的关键所在。三十而立,依然充满梦想和激情的深圳值得同为沿海开放城市的温州学习和借鉴。

  (易东)

  本版摄影: 深圳特区报记者 梅戈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