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新区 社区自治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高新区社区自治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兴蓉南3巷6号院整治后变漂亮了 王晓斌摄影
高新区社区自治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小兰”志愿者给老人读报(图由小兰志愿服务队提供)

  成都平原城市群·成都高新区

  一个个社区,犹如一个个城市细胞。伴随城市进程的加快,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今年3月19日,成都市正式启动了“完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机制试点”,着力建立完善符合成都城市发展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架构,从而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在城市社区基层“细胞”中延伸。

  在“C21”峰会即将在蓉举行之际,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进了成都高新区——成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区域之一,这里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机制试点”正在热火朝天地推进中,试图走出一条社区民主自治的创新路径,让一个个城市细胞活跃起来,让生活在高新区成为一种幸福。

  ■社区自治

  扮靓院落:也不能一厢情愿

  昨晚,一场热闹的坝坝会在兴蓉南一巷5号院和7号院拉开,大伙儿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两个院落“并院”的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旧院落,一条狭长的过道和自行车棚,少量的绿化,构成整个院落的风貌。像这样的老院落,在高新区肖家河街道还有很多。为给这些院落穿上一件“环保衣裳”,新修更多公共设施,肖家河街道今年4月启动“拆墙并院”方案,兴蓉南一巷5号院和7号院成了试点之一。

  “扮靓这两个院落,预算了100万元的资金。即便如此,街道和社区也不能一厢情愿。是否合院,能否花出这一大笔钱,先要听听居民的意见。”肖家河街道兴蓉社区党总支书记王亚西说,经前期征求意见,两个院落并院的方案已经出炉,兴蓉社区以坝坝会的形式现场举行了一场并院听证会听取院落居民的意见。王亚西说,除了现场表决“是否同意”外,还将对未到场的居民入户登记意见。

  参与自治:外来务工者也有份

  “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最核心的是民主。”肖家河街道负责人说,每个社区居民都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在社区自治机制的不断探索中,唱主角的应该是他们。

  一个有趣又生动的案例发生在肖家河街道正街社区。在肖家河正街11号院实施立面整治时,社区在广征民意的基础上拿出来4个方案。“社区看好的是一个冷色调的方案,而居民们却喜欢暖色调的一个方案。”正街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尚军说,听证会上80%的居民选了暖色调的方案。绝大多数居民们的意见被采纳,这让居民们十分

  高兴,尤其是“开始认为街道办和社区做表面文章”的居民参与了进来。

  随着城市发展的步伐加快,一些新的城市管理问题也冒了出来,诸如怎样让外来务工人员融入社区?在高新区,外来务工人员一样有参与社区自治的权利,一样可以分享高新区发展的成果。今年,该街道预算了300多万元开展“文明院落”评选的试点,只要外来务工人员在该辖区居住超过半年,符合邻里和睦等条件也能参评。

  制度完善:规范居民自治方式

  “各项制度的制订和完善,增强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居民自治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据高新区社区事业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居民自身“提事、议事、理事、监事,共同管理社区事务”的原则,高新区不断完善居民自治制度,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

  高新区建立健全《居民代表大

  会制度》、《居民公约》、《居务公开制度》等各项民主管理制度,还建立并完善了社区协商议事会、共驻共建联席会等民主决策咨询制度。对涉及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修建社区配套服务设施、院落环境整治等重要事项,均通过召开民主决策咨询会或听证会,广泛征求居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在探索社区自治机制中,高新区采取了设立社区网页、民情信箱、社区公开栏、热线电话,开展“民情恳谈会”、“院落坝坝会”等多种方式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及时了解居民群众和驻区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实际需求。

  ■社会组织

  志愿服务队:吸引国家级媒体关注

  据了解,为解决空巢老人缺乏关爱的问题,2006年芳草街道蓓蕾社区进行尝试,聘请下岗女工兰廷伍,给五位空巢老人服务,由社区向兰廷伍发

  放补贴,减轻她的生活压力。

  这样的尝试得到良好的效果。“从开始的几个人,到现在的14个人,更多的‘小兰’正争相加入进来。”2007年6月,芳草街道正式成立“小兰志愿者服务队”,由芳草街道30-50岁的女性下岗职工组成,帮扶对象主要是子女不在身边的七十岁以上的空巢老人。

  经过探索,“小兰志愿者”服务如今形成了高新区的一种新的志愿者服务模式。她们,不仅得到社区、空巢老人和“小兰”们的一致认可,甚至吸引了《人民日报》的关注和报道。

  购买服务:让志愿组织更有活力

  在高新区,像小兰一样的志愿服务队还很多。据高新区社会事业局介绍,该区创新建立了“项目管理、购买服务、行业管理”社区社会化服务工作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通过成立“劳动服务公司”、“社区文体协会”、“社区服务社”民间组织,设立

  残疾人就业服务点等方式,采取有偿、低偿、无偿相结合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快捷便利的社区福利服务、公益性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

  目前,高新区社区共成立了36个“社区文体协会”,9家“社区服务社”,6家“社区服务公司”,19个残疾人就业扶持点。社区社会组织为低保户、空巢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提供的福利服务均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街道根据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拨付相应的服务经费,同时社区社会组织采取有偿方式为其他社会群体提供社会化的便民利民服务。

  ■组织保障

  西南首次:社区工作者考资格证

  社区工作者,不仅是社区自治机制试点的实践者,也站在了服务社区居民的最前沿。据高新区社区事业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以“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为重点,强化社区民主自治组织保障。在全省范围内,高新区率先实施了“社区工作者进校园”活动,委托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按照全国社会工作师考试内容,开展了针对社区工作者的全面系统脱产培训。

  “社区工作者接受系统再教育

  并获得执业资格上岗证,这样的尝试,在北京、厦门、上海等地已有尝试,对社区管理的提升效果非常明显。”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姜晓萍教授表示,成都高新区与高校联动,让社区工作者以脱产的方式,进行社区管理工作者再教育,并对社区工作者进行职业资格考核颁证,此举在西南地区尚属首次。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有60%的社区工作者参加了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社区工作者脱产培训,42名社区工作者获得了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资质。

  ■试点方案

  成都首个:一个社区拟设立“多个居委会”

  7月12日,高新区印发了《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居委会作为自治组织概念,可按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100-700户设置,也可从便于自治管理角度出发适当调整户数,或以社区院落、组团等为单位设置。

  “现在我们正在尝试,一个社区能否设立多个居委会。”据高新区社会事业局的人士介绍,随着城市的发展,社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以正在筹备中的神仙树社区为例,辖区里的新建大型楼盘多,居民住户多范围大。如果只设立一个社区居委会,不便于自治。依据新的方案,这个社区拟试点成立3个社区居委会,在涉及居民利益的重大时候更能充分听取民意。

  据了解,在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试点中,高新区将进一步扩大社区居民自治范围,落实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记者石莉芳实习生郭娉传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