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问题项目”管理解决“问题”

  

“问题项目”管理解决“问题”
成都市2010届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近70%(本报资料图片)
“问题项目”管理解决“问题”
成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参保人员筹资水平达220元(本报资料图片)

  成都市政府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十大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推进情况

  今年,成都市委、市政府确定了“环境提升、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文化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十大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如今半年多过去了,这些项目的推进情况又如何?昨日,成都市政府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就相关情况进行了通报。

  成都市政府目督办主任孙波介绍说,截至今年6月底,已有9件民生工程项目提前完成,21件进展较快,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下半年,成都市还将推行“问题项目”管理机制,实行点位定期巡查和研讨会商制度,确保所有项目按期保质完成。

  9件民生实事项目提前完成

  “为确保项目实施,承办部门和区市县进一步加大了民生工程的保障力度,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优先安排、重点解决,在项目审批、规划调整、用地拆迁等方面积极配合、大力支持。”据孙波透露,据1至6月的初步统计,成都市投入民生工程建设资金65.83亿元,占民生工程年度资金预算的56.09%。

  截至6月底,在10个方面102件民生实事项目中,9件已提前完成,包括中心城区275个院落文明社区示范点建设、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参保人员筹资水平达220元、中心城区和郊区(市)县主城区实现3G网络全覆盖、开通两条电动公交线路、建成开放成都市烈士纪念馆等。

  据初步统计,成都市2010届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近70%。通过实施“千名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计划”,参与创业的高校毕业生668名。上半年,为21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还实现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重不漏全覆盖的教育资助。

  新增42名市民代表参与监督

  为加大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项目的监督力度,成都在去年40名中心城区市民代表的基础上,从14个郊区(市)县新增了42名市民代表,并提前对市民代表日常监督暗访重点进行了任务分工,形成了市、区(县)两级市民代表互通信息、互为联动的监督网络。

  今年1至6月,成都市民代表利用业余时间,深入街道、社区、企业、工地对城乡环境治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污染治理、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等民生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暗访调研,积极帮助指导相关单位改进工作,有效地促

  进了为民办实事的健康发展。

  环境提升工程已初显成效

  “在21件进展较快的民生项目中,部分项目不仅按期保质推进,而且还超出了年初目标。”孙波说,在城乡环境治理方面,截至6月30日,成都市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项目已投入试运行。三圈层生活垃圾处置场全面投入运行,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压缩站进一步完善,无害化收集率达86%以上。

  同时已开工建设立交节点工程5处,建成人行天桥42座,打通“断头路”5条。“此外,一些民生项目也加快了推进速度,如实施自行车租赁试点。”孙波说,目前除都江堰市已全面启动外,高新区和锦江区也在进行试点论证和规划,如果顺利,年内将率先在中心城区实现自行车租赁试点,以方便市民出行。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56天

  截至6月30日,成都市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项目已投入试运行。新建成镇级污水处理厂11座,完成新南路、一环路北一至北四段、二环路东一、二、四段等10条道路和芳邻路、双桂路、同仁路等9处小游园的绿化景观改造。

  “下半年,我们还将加大对城乡接合部、背街小巷、铁路沿线等地的城乡环境治理力度。”孙波介绍说,大气和水环境治理方面,已在清江东路、蜀金路街边绿地、清水河社区绿地、青羊大道家园路口绿地等打造了9处“果树花香”特色景观,新建绿色家园16个。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56天,相比去年同期,优良天数增加了两天。

  □热点解答

  交通缓堵占道停车差别化收费

  成都市交委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聂斌

  华西都市报记者:今年下半年,成都市在交通缓堵保畅方面,有没有什么具体举措?

  聂斌:今年初,成都市确定了18项交通缓堵专项目标任务。其中8项纳入了民生工程,老成灌路、王府井、郭家桥等8个区域推行单向或单循环交通组织模式,新增出租车1000辆,新增公交专用道12条,超出年初目标确定的10条公交道。剩下10项任务,涉及市级部门包括交委、交管局、建

  设局、规划局等,交委主要牵头交通政策方面的研究和推进、实施。

  在政策方面,高污染汽车限行听证今年初获得通过。结合今年国家关于高污染车“绿标”和“黄标”新政的实施,从10月1日起,将把没有达到机动车环保标准的“黄标”车,限行范围扩大至绕城高速,限行时间为每天7:30至19:30。其次,今年4月成都市交委组织了机动车总量控制增长听证会,在听取民意慎重研究后,决定现阶段暂缓实施。另外,今年下半年,成都市物价局将组织一次关于占道停车差别化收费政策的听证会。

  环境治理成都力争西部领先

  成都市城管局副局长段海明

  华西都市报记者:2010年是成都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全面达标年”,下半年还有哪些具体措施?

  段海明:我认为,包括垃圾处置、污水处理、园林绿化、大气质量等,都是城市管理阶段性的目标要求。目前,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已经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管理工作每天都必须从零开始。

  下半年,我们将进一步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理顺市区街道和社区城市管理的体制。其次,将不断创新日常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三化建设”和“四个转变”。一是街道、立面、店招、广告等,都要按照城市管理标准化的思路来建设。二是城管执法努力实现人性化。三是日常监管实行“问题管理”,实现监管数字化和城管宣传的社会化。

  为了实现这“三化”,我们要努力做到从小城管向大城管、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传统模式向科学管理进行转变,实现城市管理常态化。具体来说,要实施网络化管理,比如,今年我们已经推出了路段责任制网络化,即每个路段的监督员、环卫工人、相关作业公司以及社区、街道等,都有明确的责任人,一旦出了问题,责任就清清楚楚。另外,要不断深化对中心城区的“周公示、月考评”制度,下一步还要进行日检查,并引入第三方考评机制。

  通过在高新区的试点,在今年年底前,我们要全面推行市场化监督员管理体制,并逐渐向二三圈层延伸。按照“收集全域化、处置无害化、设施景观化、运行常态化”的思路,实施“农村生活垃圾”体系提升工程,提档升级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优化收集设施布局设点,美化生活垃圾中转房(桶点)。特别是在中心城区城乡接合部、涉农社区等,都要在下半年逐步实现垃圾收运的景观化,摆在路上的垃圾桶,将与城市建设更加配套。我们还将继续组织不定期的明察暗访,开展好“治三乱”、“除陋习、树新风”工作,确保城乡环境硬件率先达到同一层面的全国平均水平和西部地区领先水平。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蕾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