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巴中 实施大开放融入“西三角”

  

巴中实施大开放融入“西三角”
美丽的巴河
巴中实施大开放融入“西三角”
巴中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延荣
巴中实施大开放融入“西三角”
巴人广场

  ——华西都市报专访巴中市常务副市长陈延荣

  ·陈延荣简介·

  陈延荣,男,汉族,四川巴中市人,1956年8月出生,大学文化,1977年4月参加工作,1979年3月入党,曾先后担任巴中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副市长)、南江县委书记、巴中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巴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等职。

  巴中是川东北门户、“西三角”腹地,人口400万,巴人故里、红色之城。正全力建成“西三角”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川陕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在C21四川城市发展(2010)市(州)长峰会开幕前夕,巴中市常务副市长陈延荣介绍了巴中“融入西三角”的战略构想。

  A

  谈文化

  从红军精神到王瑛精神

  华西都市报:每个城市都有自己鲜明的文化特征,请问巴中有什么样的文化优势?

  陈延荣:巴中是巴人文化的发祥地,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张飞智擒严颜、章怀太子李贤贬巴州的历史故事在民间千古流传。巴中置县设州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涌现出了北宋天文学家张思训、“20世纪世界十大革命性伟人”晏阳初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

  上世纪30年代,巴中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当年有12万多人参加红军,4万多巴山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成为一直激励巴山儿女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在新的时期,又涌现出了“王瑛精神”。王瑛精神是红军精神的传承,是巴中人“朴实,吃苦、感恩”特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B

  谈交通

  从闭塞到“西三角”枢纽

  华西都市报:巴中地处川东一隅,曾经交通闭塞。近年来,巴中

  掀起“六路”会战,城市地位有什么变化?

  陈延荣:巴中地处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的腹心地带,但由于过去交通闭塞,长期被边缘化,贫穷、落后就成了巴中的代名词。这些年来,特别是200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构建大交通”战略的指引下,全市掀起了“六路”建设大会战。去年底,乐(坝)巴(中)铁路建成通车;今年5月11日,巴(中)广(元)高速公路正式通车,结束了巴中不通高速公路、不通铁路的历史。目前,巴(中)南(部)、巴(中)陕(西汉中)、巴(中)

  达(州)高速和巴(中)达(州)铁路已全面开工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再过3至5年时间,巴中将形成“十字型”的区域交通枢纽。随着交通条件改善带来的时空环境变化,巴中正在成为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的重要节点。正如省委书记刘奇葆指出的那样:巴中正在告别边缘化,正在告别“根据地”,正在告别贫穷落后。

  C

  谈发展

  主动融入“西三角”

  华西都市报:巴中提出“融入西三角”的战略构想,其出发点是什么,具体怎样融入?

  陈延荣:巴中地处“西三角”的腹心地带,与成都、重庆、西安地缘相近,物流相通,人脉相系,是三国文化、蜀文化、巴渝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巴中具有独特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不仅有红色的历史、而且有绿色的山川,不仅有丰富的资源,而且有宝贵的精神。从地域上讲,将成为成都、重庆北上和西安南下的必经之地。根据全国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黄孟复视察巴中时指出“西三角将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的重要论断,市委作出了“实施大开放,融入西三角”的重大决策。成都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重要依托;重庆是西南重镇,是我们南下的重要通道;西安是千年古都,具有承东启西的地域优势,又是我们北上的必经之道。巴中融入“西三角”,融入成都、重庆、西安“三小时经济圈”,可以实现借势发展、借力发展、借道发展、借智发展,可以把重庆两江新区(保税区)、西安高新区作为平台,为我所用,加快发展。前

  不久,我市党政代表团先后到重庆、西安参观学习,并成功地举办了招商引资投资说明会,同时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和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的接见。

  融入“西三角”,必将带来我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必将带来思维方式的转变,必将带来工作方式的转变,必将带来城镇体系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调整。融入“西三角”,绝不是简单的时空上的融入,而是全方位的融入。

  D

  谈城市

  建设红色之城、绿色之城、特色之城

  华西都市报:巴中城市建设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陈延荣: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也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志。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军号角的吹响,随着高速时代、高铁时代的到来,随着时空条件的改变,必将带来我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调整,必将带来城镇体系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调整,必将为加快城市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带来新的难得机遇。当前,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时空条件的变化,我们的城镇体系布局和建设,主要是围绕实施大开放、融入“西三角”,建设红色之城、建设绿色之城、建设特色之城,着力把巴中打造成“西三角”的后花园。建设红色之城,就是围绕川陕苏区丰富的红色资源,特别是全国最大的红军将帅碑林、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川陕苏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批革命遗迹,充分挖掘红

  色资源,弘扬红军精神,让红色成为城市的灵魂。建设绿色之城,就是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的理念,坚持“生态就是经济”的思想,走绿色之路、走低碳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让绿色成为城市的名片。建设特色之城,就是突出川东北的地域特色、民俗特色、文化特色,加强规划管理,推进风貌改造,建设山水园林城市,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让城市规模与城市功能相协调,让中心城市与星落棋布的小集镇相衔接,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让特色成为城市的生命。同时,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要认真研究和破解如何看待农民、如何对待农民、如何解决好农民问题这一重大而现实的课题,一定要吸取“拉美现象”的教训;一定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城乡统筹,把中心城市与小集镇发展结合起来,把转移农民与发展农村结合起来,走农村城镇化道路;一定要保障农民的物质权益和民主权益不受侵犯。

  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要求,未来五到十年,我们将把巴中建设成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川陕结合部的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成为四川重要的生态农业、生态红色旅游、清洁能源基地和绿色经济示范区;建设成为川东北经济区重要的中等城市。到2020年,市区人口将达到50万以上,全市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0%。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界朋友们的关心支持下,一个开放的巴中、发展的巴中、充满希望的巴中必将在“西三角”腹地崛起。

  华西都市报记者谢颖

  记者手记

  谢颖

  巴中找到新坐标点

  这是一座红色之城,上世纪三十年代,12万巴山儿女参加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超负荷牺牲。随处可见的红色遗迹,成为这个城市最鲜明的文化印记。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巴中人没有一味地躺在历史功劳簿上固步自封,而是脚踏实地、主动进击。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今天的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六路”大会战,天堑变通途,过去的“死角”,即将成为区域交通枢纽;青山环抱,巴河泛波,森林覆盖率高达55%,一座新兴的现代山水园林城市,正崛起在巴山南麓。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个城市也固然如此。巴中城市地位华丽转身的背后,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撑:历经70年风雨的红军精神,今天依旧熠熠生辉;新时代的王瑛精神,生动体现了400万巴中儿女“朴实、吃苦、感恩”的精神特质。身处这样的氛围,华西都市报记者无时无刻不被感动着、激励着。

  这是一座希望之城。在“十二五”奠基之年,巴中市委提出了“实施大开放,融入‘西三角’”的重大决策,北上南下,借力发展,在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中间,巴中找到了自己的城市坐标点。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我们相信并祝福,巴中的明天更加美好!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