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额月息为饵吸金上千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6日14:47  新民晚报

  短短3年间,27岁的徐继刚以给付2%-5%的高额月利率为诱饵,先后多次向他人吸收存款,总计金额达1200万元之多,用于非法融资业务、经营火锅店及个人日常挥霍。截至案发,尚有800余万元未归还。记者昨天获悉,徐继刚因涉嫌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被静安区检察院提起公诉。

  搭起诈骗网

  徐继刚职高毕业,家境普通。2005年12月,他从一家计算机公司辞职后,想出了通过吸收别人存款从事放贷业务的“发财捷径”。于是,他通过租借办公室的办法挂靠在上海某投资有限公司下,对外宣称自己是该投资公司的股东,四处宣扬和银行关系密切,可以获得高息,而且由自己放贷安全可靠。

  开始,徐只是向身边的朋友宣扬,吸收存款,后来朋友介绍朋友,关系网逐渐扩大。最后,徐竟然还在报纸上刊登广告,以投资公司的名义吸引居民存款。

  受害人大多被徐继刚许诺的高息所吸引,希望通过放款的方式赚取利息。他们盲目相信徐继刚与银行存在密切关系,也相信徐继刚能够借助这种密切关系以高额利息放贷,而自己也能够搭上徐的“顺风车”。

  开始时,受害人能够如约收到徐继刚允诺的高额利息,也因此更加相信徐,借给徐的钱越来越多,放贷时间也越来越长,并且纷纷将这一“快速赚钱办法”告诉周围的亲戚朋友。

  败露落法网

  据调查,11名受害人被骗金额达1200余万元,钱款多被徐用于非法放贷、投资经营及个人花用,徐也一度过上了光鲜亮丽的生活,购置名牌衣物,并多次前往香港、日本、澳大利亚等地观光享乐。

  一开始,徐尚能拆东墙补西墙,一边支付高额利息,一边继续吸收存款。但随着投资失败、自身被骗、生活奢侈,他再也无法兑现当初承诺的高利息。2010年2月,一名被害人向警方报案。3月3日,徐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检察官点评

  承办此案的毛文静检察官指出,近年来,该院办理了数起以高息为诱饵,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案例。受害者往往渴望致富但又找不到门路,很容易受到犯罪分子的欺骗和蛊惑。也有少数人明知有投资风险,但是在高额回报的诱惑下,抱着侥幸心理冒险参与。

  为此,检察官提醒市民,要理性选择投资渠道,提高风险意识和辨别能力,存款最好还是到正规的金融机构,不要盲目相信任何所谓的“特殊关系”,更不要轻信高额利息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掉进犯罪分子设下的陷阱,造成巨大的损失。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通讯员 房晓颖

  本报记者 郭剑烽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