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抗洪救灾”抗的是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6日17:40  国际在线

  黄色的洪水已经漫到三层楼高,裹挟着枯枝和泥沙向未知的方向流动,一名中年男子无助地在水里沉浮,人们不知道他已经在水里浸泡了多久。男子露出水面的头部,头发已经打绺,在快被水流冲远时,一位民众从居民楼里伸出一根长杆,男子抓住长杆,就此保命。而在他身后,一名同样被洪水冲走的女子在抓住长杆后意外脱手,只能被洪水带着淡出镜头。

  发生在吉林市永吉县城的这一幕被人用视频真实记录下,在网上的点击量达数百万。从这个视频人们可以看到,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有时候羸弱得就像手无寸铁的孩子,随手抓到的一根木头也许就救了你,如果没有,生命也许就此结束。

  在2010年的这场全国性灾难里,和往常一样,媒体把视线聚焦于人与自然的斗争:官员强调这是五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灾难,镜头对准洪水的凶猛与群众的不屈,铺天盖地的媒体里,人们再一次看到了熟悉的字眼——抗洪救灾,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我们总要把自己放在大自然的对立面?

  漫长的中国历史,并不是没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例。每次遇到洪灾,人们总会提到都江堰,那是中国最伟大的水利工程,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变害为利的成功典范。而为许多人所忽视的是,都江堰之所以历经2000多年不衰,与重视工程管理和每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的制度是分不开的。

  与都江堰的科学、系统考虑不同,今天中国的一些工程更像是被动应付而不是主动应对,更谈不上长远规划。《瞭望》新闻周刊报道称,在本次洪灾中溃堤造成重大损失的安徽大沙河流域往往是一到汛期就投点钱搞一下险段除险工程,而日常维护加固工作投入很少,在近几年的大洪水中更是连年破堤。而一些基层水利专家也指出,小水库已经成为我国防洪体系中最大安全隐患。

  为什么在很多地方,政府可以把大把资金用于新城建设,搞招商项目,却对关乎百姓生命安全的水利工程熟视无睹?道理显而易见,水利工程不能带来地方GDP的显著提升,甚至连政绩工程都排不上号。

  四川广安,则在今年遭遇了造成历史上最大损失的洪灾,当地水务局局长承认,洪灾的巨大灾难和错误的城市规划有关,当地的滨江大道占用了约3米宽的河道,而阻碍了行洪。

  更为惨痛的教训是河南栾川县大桥的垮塌,到现在已经造成52人死亡,14人失踪。媒体对这起事件的追踪已经显示它并非单纯的天灾。大桥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和是否存在贪腐,几十条鲜活的生命难道还不够唤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吗?

  而在吉林永吉县,一位失去亲人的村民的话让人感慨,“如果有人提前半个小时通知,让村民转移,就不会有这么大的损失,更不会死人。”朴素的语言在提醒人们,渎职和不作为其实是最大的帮凶。

  当人们过度地强调灾害本身的五十年一遇或者百年一遇,而不去检讨自身的作为,不去追究背后的责任,其实是在转移问题的焦点和对责任的推卸。抗洪救灾,很多时候抗的其实不是洪水,而是官场的贪腐,责任感的缺失,对生命的漠视,以及人性的贪婪、短视和无知。

  必须承认,目前摆在人们面前的首先是场自然灾害,而人们面对这场灾难的首要任务,是保住生命和财产安全,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在此时去追究灾难的深层原因。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层出不穷的事件已经大大提高了人们对新闻兴奋的阈值,当灾害过去,一个接一个的新闻事件涌现,人们将迅速遗忘眼下的灾难——就像过去我们所做的一样。但关键是,问题并不会随着人们的遗忘而消失,洪水给受灾地区群众带来的痛苦将可能伴随着他们的一生,而我们,能保证这样的悲剧不会在自己身上重演吗?(李天胜)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