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山寨教材”缘何如鱼得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7日00:26  红网

  高校教材俨然成为最丰产的学术领域。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即使是按精确匹配的方式检索,也能搜索出180条书名均为《市场营销学》的教材,其中138条的出版时间为2000年以后。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曾表示,教材在很多高校里都计入学术成果。部分教师为提供职称评审材料编写教材,认为这是一种捷径。对此,有学者呼吁:我们到了该清理“山寨教材”的时候了!(《中国青年报》8月5日)

  教材作为教育的核心载体,其重要性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如何让教材既跟上时代,又能成就经典,更是教材创作的最高境界。从这个角度来看,假如认为教材的阅读对象不过是些初出茅庐的学子,便放松对教材质量和标准的要求,显然是个误区,正因为教材是这些学子的引路人,如何确保把他们引入正途而不是误入歧途,恰恰应该对教材有更高的要求才是。这也是“国外的高校教材,只有学力深厚的学者才敢编写,在国内高校,老一辈学者对编写教材也非常谨慎,不轻易动笔”的原因,在他们的心中其实都怀有对于教材的敬畏之心,没有金刚钻绝对不敢揽这个瓷器活。

  然而,当教材可以计入教师的学术成果,编教材可用于教师职称评审,甚至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之便将为自己编的教材创造销路时,教材其实早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材,而是更多成了利益诉求的载体。至于同一门课程有数不清的教材版本,不仅内容大同小异,甚至不乏粗制滥造、低水平抄袭的“山寨教材”,也就并不意外。而在这些眼花缭乱却又千篇一律的低水平教材面前,学生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

  相比国内的教材泛滥,国外“经典”教材的创作过程,无疑值得借鉴。事实上,经典教材从来不会一蹴而就。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为例,此书不仅被许多美国大学作为教材,更是成为众多普通读者争相阅读的经典之作,而这样的经典教材,却经历了斯氏呕心沥血的七次改版,即便是在其生命最后阶段而第七次改版,不仅引入了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更在全书的章节架构上做出了全新的调整。以生命“著”就,或许正是这些教材成为“经典”的根源所在吧。

  基于上述视角,只有当教材真正回归教材本身,更多的倾注了责任,而不是背负过多的“身外之物”,“山寨教材”才不会如鱼得水,“经典教材”才有了孕育怀胎的可能。

稿源:红网 作者:吴江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