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做慈善不要高高在上俯视穷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7日14:26  新民晚报

  最近,一条大洋彼岸的新闻引起了国内众多媒体的关注:数十名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美国富翁承诺,将捐出至少一半财富用于慈善事业,响应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先前联手游说发起的号召。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慈善是最有效的分配方式,既可以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又不会对社会效率产生损害,发展慈善事业正是当代社会化解诸多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其实,慈善不光是西方特有的理念,在我国,慈善事业也一直备受关注。比如,全国统战系统最近就开展回报社会感恩行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结对帮扶老革命、老党员、老劳模,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要求,激发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在统一战线乃至全社会形成感恩党、感恩国家、感恩人民的良好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里,要提出一个思维方式的转变:慈善不是施舍而是感恩。慈善救助是人类最崇高的行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过去,在贫穷时期,许多人的习惯思维认为,救助穷人等于一种施舍,心理上希望可以得到别人知恩图报式的回馈。这是不正确的。现在国际上做慈善是抱着一种“感恩穷人”的态度,他们感谢穷人能够让他们有这个机会来表达自己的善心,实现自己的愿望,将慈善家摆在一个低层面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视穷人的角度。我们必须从慈善理念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从宣传报道上注重受助对象的尊严。

  与此同时,慈善应该成为生活的方式。世界上人们的信仰、使命和追求不尽一致,但慈善救助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仍以美国为例,每年有2000亿-3000亿美元的慈善捐款,平均每个人每年捐善款800-900美元,做慈善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不需要做特别强调和呼吁。在中国近代或现代史上,不乏一些大的慈善家与慈善义举,但中国的慈善事业仍处于基础阶段,需要向外国学习,并且加强对本土慈善历史的研究和传播,弘扬慈善人士的高尚品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此外,对慈善热情也要加以保护。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共计15796人进行一次调查结果显示,94.8%的公众表示曾经为公益项目捐过款,中国人的慈善热情正在日益高涨。同时,调查结果表明,“透明度高”成为公众对慈善机构的第一要求,有48.2%选择了此项。作为一种圣洁的事业,公众对慈善机构善款与物资的管理要求较高,监督善款使用是捐款人的权利。因此,相关部门和机构应该高度重视公众对提高慈善机构透明度的期待,使捐款人的权利得到切实尊重。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