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为什么少有专家开门诊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3日08:43  国际在线

  北京市卫生局负责人近日表示,该市将通过对医院亏损项目进行全额补贴、推广临床路径、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等方式,缓解百姓的就医负担。对此,有评论认为,长期以来,“以药养医”一直是各大医院的主要盈利模式,也是导致民众“看病贵”的根源所在。北京市卫生局此次革新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切断药品与医院之间利益输送的渠道,引导医院寻求“以技养医”之路。(《南方都市报》8月11日)

  几年前,还在上医学院的时候,一个同学告诉我,他认为最理想的一种行医模式是,先去医院学几年治病本领,然后自己开门诊,不受医院的压迫与控制,想什么时候上班,就什么时候开门。现在,他已经准备考主治医师,在专科诊疗上也小有成就。我再次提及那个老问题,嗨!什么时候打算开门诊自己干?他给出的回答是,你疯了吗?这怎么可能?

  的确,这真的很难!可以先算笔经济账。如果要自己干,首先就得在这个城市申请开诊所的卫生牌照,据知情同行透露,要过这第一关,得烧许多钱跑关系才有成功可能。光有钱还不一定行,关系与钱同样重要。即使诊所营业资格批下来了,你还得花成本去应付来自地方卫生局、消防、税收等部门的各种检查。否则,你的诊所会麻烦一大堆,直至整改到关门为止。

  问题远不只这些。在医院行医,你可以使用各种完善的医疗设备与器械,你有足够的配备去接诊病人。在自己的私人门诊,你恐怕没有这些玩意儿,碰到复杂病情的病人,你怎么办?反过来,只要你愿意待在公立医院,按照当前的现状,公立医院是卫生局下级机构,所有麻烦都不是什么麻烦了。而且,你还可以吃上皇粮,有固定的编制,不错的收入。

  去年《中国青年报》曾刊登过《一个中国医生的法国来信》,这位在中西方卫生系统都呆过的同行表达过与我类似的观点,医院是个只有入口没有出口的瓶子。在中国,医生是深深地依附在他所属的医院的,各种法规和现实情况完全限制了医生的流动。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受到良好训练的医生不能从大医院流出。中国医生的流动卡死,全国人民看病不得不去协和。

  当医疗专家们被基本垄断在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医院时,结果必然是,公众要获得优质的医疗资源及服务,只能去挤大医院。在这种单一、却很强劲的社会需求下,掌握了主动权与话语权的医疗机构,凭什么有动力与意志来改进他们的医疗服务水平?比如终止“以药养医”,还有其他各种形式的过度医疗。“以药养医”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低水平、低质量的医疗服务,它让病人吃很多原本不需要吃的药。

  与之相反的是,在很多发达国家,医疗市场是充分开放的。很多医疗专家都会走出医院,自己独立执业。他们有自己的私人门诊,社会上还有很多商业性的医疗检查机构,提供独立性很强的医疗检测服务。很多手术,都允许专家在门诊独立做。“以技养医”成为一种主流现象,医生只有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才有可能在这个行业中生存下来。

  那位医生同行认为,把医生紧紧禁锢在其所属的医院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我的意见是,什么时候,卫生管理职能部门愿意推动医疗市场的真正开放,鼓励更多的专家走出来开诊所、办医院,打破医疗垄断的现状,“以技养医”方有真正实现的可能。(吴帅)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