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周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席玉虎说,靠着“许三多”精神,《英语周报》从办报初期发行量5万份到如今已有1600万份。
红网太原8月17日讯(记者 李卫林)“原来我们小时候用的《英语周报》、《语文报》就是从这里编辑发行的,太吃惊了。”今天上午,“走进山西感知山西”第五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采访团来到山西师大报业大厦,参观访问了《英语报社》和《语文报》。
语文报社长蔡志敏、《英语周报》社长席玉虎分别详细介绍了两份报纸的有关情况。《英语周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席玉虎告诉媒体记者们,《英语周报》人27年来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认认真真办好一张报纸。
《英语周报》诞生于1983年,由山西省教育厅主管、山西师范大学主办,其前身为《中学英语辅导》,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英语周报》,刊号CN14-0705/(F)。其中,“F”既是国家对教学辅导类报纸的许可证号,也是分类号,教辅报纸可以分版别、分年级出版,邮局也可以按年级和版别来征订。报社秉承“求高、求准、求实、求新”的办报理念,着力打造中国教辅高端品牌。报社现有员工630余人,其中专职英语编辑300多名。除太原总部外,另有北京、西安、武汉、广州四个采编部以及太原、郑州、武汉三个印刷物流中心。《英语周报》编辑出版了从小学三年级到大学、适合不同年级师生阅读的,共14个版别的高品位、高质量、多层次的文化精品。
经历了风雨创业路的席玉虎感慨地说,《英语周报》伴随着读者的成长已经走过27个年头了,创刊当时是在地下室里办公。老一辈《英语周报》人当时用着最贵的家当“一辆价值380元的平板车”开始了创业之路。曾经也有过辉煌业绩,但是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加上社领导年事已高,身体欠佳,报社一度陷入低谷。山西师大校领导做出人事调整,自己“临危受命”,于1994年从师范大学外语系党总支副书记调入《英语周报》社担任社长兼总编辑。当时报社一无专业编辑,二无流动资金,倒是还有几十万的外债。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处境下,留下来的人凭着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著,喊出“不等,不靠,不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口号,所有工作人员发动亲朋好友,进学校,搞调研,宣传报纸,推广报纸,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靠着“许三多”精神,一点一点的将市场重新做起来,并将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也由此拉开了《英语周报》从办报初期发行量5万份到如今1600万份的壮阔的历史篇章。
伴随着中国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教育教辅报刊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教材开始走向“一纲多本”的多元化,各省市中高考也纷纷开始单独命题,教育教辅类报纸行业出现了质量良莠不齐,编辑内容同质化的困境。要做引领行业的旗手,必然要在困境中率先突围,《英语周报》于2006年,创造性地提出了“学案型”报纸的办报理念,依据课改实际调整编辑思路,根据教材的教学顺序和教学目标,按照内容板块分课时编写较高水平的导学方案,把课堂教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授拓展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完全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思维模式。《英语周报》坚持用原创力助推编辑工作突破内容同质化的困局,为此,巨资购买了《纽约时报》的文章版权,《美联社》和《新华社》的图片版权,每年投资50万元购买图书材料和各类教育科普类的期刊杂志,供编辑作者参考和改写,经过长期努力和坚持,高中版的报纸有78.7%内容达到原创稿件,初中版报纸有67.6%内容达到原创稿件,深受广大师生读者的喜爱。
席玉虎介绍说,山西省委省政府很早就将《英语周报》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纳入山西省“文化强省战略”之中,着力推动《英语周报》社的文化产业转企改制工作。今年山西省新闻出版工作“十二五”规划的五大重点项目中,《英语周报》占据其一。目前,《英语周报》的转企改制的各项工作已圆满完成,规划中的《英语周报》网络教育传媒基地正在汾河之滨的太原高新区教育产业园区破土动工,届时将成为太原市的地标性建筑。“伴随着山西省的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英语周报》作为山西省文化产业的代表,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文化产业内涵,加强自身建设,为山西省文化产业建设贡献力量”,席玉虎激情满怀地说。
稿源:红网 作者:李卫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