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丹羽
7月3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张晓琦接到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入职通知书。回想起数月来求职的艰辛和迷茫,她感慨万分。幸运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校学生会发布的组织大三、大四学生到“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见习的通知,并成功获得到浦发银行黑龙江分行见习的机会。正是这次宝贵的见习经历,以及在见习期间积累的工作技能,让她顺利敲开了职场大门。
“见习助力成长,赢在未来职场。”为帮助临近毕业的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和技能,2009年3月以来,各级学联、学生会组织在共青团组织的帮助下,广泛联系社会资源特别是校友资源,积极筹建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并组织动员广大同学参加见习。
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高校共建立见习基地148150个,提供见习岗位375512个,已上岗见习的学生超过20万人,其中约1万名大学生在见习结束后直接被见习单位录用。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
全国学联有关负责人指出,现在,一部分同学择业就业观念陈旧,一心追求所谓高层次的工作岗位,但在实际求职过程中,往往又因眼高手低、没有工作经验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单方面的原因,正确认识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竞争力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基于此,全国学联积极倡导开展以实践活动为主体的就业创业教育,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培养必要的就业创业技能。
近年来,各级学联、学生会组织通过举办“创业者风采报告团”、中职毕业生千场报告会等方式,用榜样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行行出状元、勇于到基层就业创业等正确的就业观念;通过开设KAB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举办辅导讲座、建立辅导教师团等途径,帮助学生对自身的素质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有较清晰的认识和规划,使他们的学习发展更有针对性;通过开展素质拓展计划、社会实践、“挑战杯”系列竞赛、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等品牌工作,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适应职业需要的专业能力和社会化技能。
此外,学联、学生会组织还重点关心和服务困难学生群体,把毕业一年内尚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纳入服务范围,优先为他们提供到见习基地见习的机会。全国学联筹集资金设立了“大学生自强奖学金”、“西部特困专项助学金”,累计资助了900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年春节前夕,学联、学生会组织还会集中开展“情暖学子”关爱活动,为留校过年的经济困难学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发放学联爱心包、慰问金等,把温暖传递给最需要关心的学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