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传奇黄永玉(2)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9日10:47  深圳晚报

  

传奇黄永玉(2)

  上期回放:

  姓黄还是姓张?对于叙述黄永玉人生故事的传记作者来说,是否能够找出真实答案,也许真的不重要。

  在湘西古城凤凰,黄家本是一个有名的书香门第。

  与沈从文小说中所写的名字一模一样,黄永玉的曾祖父就叫黄河清,他是凤凰县城最早的一名贡生,曾在文庙做过“画院山长”,用沈从文的话来说,“是当地唯一读书人”。

  祖父则长期在外做官,后来衣锦还乡。黄永玉为祖父感到自豪。他说,祖父可以自豪地摘取凤凰城多项第一的桂冠:创办第一所邮局,开设第一家照相馆。祖父的妹妹即是沈从文的母亲。沈从文这样谈过自己与黄家的渊源:“舅父是个有头脑的人物……”

  提起父母,黄永玉同样为之骄傲。在“五四”运动兴起之后的二十年代初期,他们堪称凤凰的一代新型夫妻:他们是第一对自由恋爱结婚的夫妻:母亲第一个穿起短袖衬衫和短裙,第一个剪发,第一个织毛线;他们又是第一对从事教育的夫妻,而且在师范学校都是学习音乐和美术……他们在常德的结识与相爱,演绎了一段富有诗意的浪漫。有意思的是,沈从文恰恰是这一过程的亲历者,1948年他撰文《一个传奇的本事》,把当年的情景予以生动描述。这样,黄永玉才有可能知道在他出生之前父母的故事。

  且把目光回到19世纪20年代初的常德。

  位于洞庭湖畔的常德,是当年湘西人乘船沿沅江而下,走向外面大世界的唯一通道。依码头而建的小巷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客栈。1922年前后,其中一个小客栈里,寄宿着两个来自凤凰的年轻漂泊者,一个是沈从文,另一个是沈的表兄黄玉书。沈喜爱文学,黄喜爱美术,穷困潦倒中他们拥抱着文艺的梦想,等待幸运降临,改变命运。

  在沈从文眼里,这位表兄天性乐观,即便到了身无分文拖欠房租,被客栈老板不断催着他们搬走的境地,他依然于自嘲中表现出诙谐与玩世不恭。按照沈从文的回忆,客栈老板有一位白白胖胖的16岁的养女,她似乎喜欢了表兄,常常背地里送表兄南瓜子和芙蓉酥,帮了他们不少的忙。但表兄并没看中她,而是与沈从文一起取笑她一身白得像发糕,甚至以“发糕”作为她的绰号。

  就在此时,表兄结识了一位同样来自凤凰的姑娘——杨光蕙,凤凰苗乡得胜营人氏,任常德女子学校美术教员,后来担任教务长。这座学校是由一位姓蒋的夫人创办并任校长,蒋校长有位女儿,叫蒋冰之——后来以“丁玲”笔名而著称于世。

  表兄与杨姑娘恋爱了。表兄的这一感情进展,沈从文说得颇为生动形象:“表兄既和她是学美术的同道,平时性情洒脱到能一事不作整天唱歌,这一来,当然不久就成了一团火,找到了他热情的寄托处。”他还有这样的描述:

  自从认识了这位杨小姐后,一去那里两人必然坐在大风琴边,一面弹琴一面谈情,我照例站在后门前去欣赏市景,并观观风。到蒋老太太来学校时,经我一作暗号,里面琴声必忽然弹奏起来,老太太却照样笑笑地说:“你们弹琴弹得真热心!”表示对于客人的礼貌,客人却不免红脸。因为“弹琴”和“谈情”字音相同,老太太语意指什么即不大分明。(《一个传奇的本事》)

  其间,更有趣的事情是沈从文成了为表兄代写情书的人。

  每天回到客栈,表兄就恳请沈从文为自己向杨姑娘代笔写信。沈从文在湘西从军期间,曾是长官的文书,代为起草文件,偶尔还为人书写碑文。当读到这篇《一个传奇的本事》时,我们方知他还是表兄的情书代写者。谁想到,在1923年前往北京闯荡社会走进文坛之前,他竟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开始了文学写作的预习。

  沈从文回忆说,表哥对他所代写的情书颇为赞赏:

  两人回到客栈时,表哥便一连作了十来个揖,要我代笔写信,他却从从容容躺在床上哼曲子。信写好念给他听后,必把两个大拇指翘起大摇着,表示感谢和赞佩。“老弟,真好,可以上报!” (《一个传奇的本事》)

  表兄说得不错,几年之后,他所欣赏的表弟真的成了文坛的新星。就这样,两个相爱的凤凰人,在另一个凤凰人的帮助下,进行着浪漫的爱情。

  1923年,沈从文离开常德,独自一人前往北京,开始他的文学之旅。而他的表兄依然留在常德,继续他的爱情。很快,也在同一年,黄与杨姑娘在常德结婚。可惜的是,他们之间的情书没有保留下来,不然,该是他们送给孩子的多好的见面礼!

  下期预告:

  行至一处山间,父母忽然听岸边有风声,说马上就有土匪来抢孩子绑票。船赶紧靠岸,父亲将黄永玉塞进一个大树洞……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