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挟尸要价》屡获大奖只因“真实镜头”太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9日16:43  国际在线

  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奖颁奖盛典18日晚在此间隆重上演,共颁出9类40个奖项以及3个年度大奖。《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了本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成为颁奖典礼上的焦点。(8月19日中新网)

  又是《挟尸要价》!在笔者的记忆中,《挟尸要价》因为获奖登上新闻首页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记得在本月初,2010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选揭晓,《挟尸要价》照片获得了纪录类银奖;1月23日,第18届“金镜头”比赛暨华赛中国作品初评结果揭晓,《挟尸要价》获得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2月4日,中国记协主办的“2009中国瞬间中国新闻摄影大赛(第三届)”上,《挟尸要价》获一等奖。

  拿奖拿到手软,自然免不了质疑之声。综合看来,质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挟尸要价》的真实性,当地渔民曾经质疑过“挟尸要价”是否造假;其二,照片是残酷的,一具死尸被渔民用绳子牵引在水中,这对于因救人而牺牲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亵渎与欺侮。然而,在笔者看来,坊间对《挟尸要价》的这两点质疑其实只有一点——揭伤疤是一种痛苦,有辩护、有不忍,其实都属于正常的现实。与其在这里讨论《挟尸要价》的真实性与残酷性,还不如反思《挟尸要价》屡获大奖的现实遇境。

  流星的划过,往往能让其他星星更显暗淡。一个物件的优秀,往往能证明其他物件的劣质;一件能够横扫全国所有奖项的新闻图片,也更能说明其他作品的不痛不痒。笔者在网上找来了几组参加以上活动的照片,果然不出所料,虽然都是来争所谓的“金镜头”、“银镜头”的,但对于“真实”二字来说,却已渐行渐远了。比如,参加“2010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选”的照片主要有“高架救援”、“众志成城托举生命”、“村口”等一些作品。笔者的意思不是说,“高架救援”之类的作品不好,而是说在站在公共价值、公共利益的角度讲,对于“善”的赞美,要远远逊色于对于“恶”的揭露。

  这里的“真实”,其实也有两层含义:照片反映的故事是真实的;此外,更重要的是,这个照片还能给人以启示和感想。我们不是天生的赞美者,但我们都可以做一个十足的批判者。这也让我想到了谢晋导演的一句名言:“电影的最高境界不是场灯亮起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而是大幕合上长时间的静默之后,观众席里一声轻轻的叹息。”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摄影界,即我们可以说,对于摄影来说,让看客们看完之后有叹息之声,然后进行反思,这要比一味的赞美更具有社会意义。

  记得某一年的“普得策新闻摄影奖”颁给了一个“枪战图片”,内容大概是讲伊拉克一批武装人员在朝正在进行民主选举的人群开枪。其实,这样的图片是难得的,也是残酷的,对于伊拉克人来说,也不可谓不是“揭伤疤”,但是我们更能明白,没有这样的新闻报道和摄影图片,我们就无法体味现实的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难得。结合前两天某城市交警政委的“擦汗门”,我要说的是,我们周边的摄影图片,还真有可能是表演出来的。

  《挟尸要价》屡获大奖,其实是一种反讽。它讽刺了那些拍摄假新闻、假图片的犬儒主义,虽然看上去这些图片“其乐融融”,但要明白,公众想看的是“真实”。仅此一点,就能诠释《挟尸要价》的真谛与实质。(王传涛)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