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全国政协委员在今年两会上提交议案指出,医院的廉价药缺口高达342种。药厂说医生不爱用没市场,而医生则说药厂没利润不愿生产。高价药流行,医院药品加成机制是重要因素。(《广州日报》8月19日)
廉价药为何总存在缺口并不算是个新鲜话题,有关于此的争议更是早已有之。不过,假如时至今日,廉价药的缺口依旧停留于药厂和医生的各执一词,甚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话,导致廉价药缺口的那个死结其实依旧是“剪不断,理还乱”。
的确,按理来说,药品的公开招标采购,本是出于限制药价的善意,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公开招标的初衷,却总是被各种利益集团轻松化解,先是有“药价高者反中标”的离奇事情,即便是“中了标”的廉价药也往往难逃“中标死”的厄运。究竟是药厂不愿生产没利润的低价药,还是医生在开药的时候“嫌廉爱贵”,在我看来,恐怕更多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对于药厂而言,既然人家要在商言商,每年要拿利润向股东交代,产能从“廉价药”向“高价药”转移,其实并不意外。至于医院一方,既然以药养医依旧是医疗体系的运作机制,无论是医院的效益,甚至是医生的收入,都寄托在药品加价上,“廉价药”不受待见,同样顺理成章。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以药养医的背景下,“廉价药”的缺口,药厂和医院其实都是背后推手,大可不必非要争出个高下来。
那么,是不是能通过对药厂和医院的行政指令,来补上“廉价药”的缺口呢?类似的办法其实早已用过不少,无论是对药厂的限制,还是医院的公开采购,廉价药的缺口似乎并未缩小。这个时候,仅仅是对药企或是医生作道德上的苛责,恐怕也无济于事,徒增怨气,毕竟,很大程度上,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其实注定了药品上纠缠着太多的利益,而指望以药养医在一朝一夕内得到破解,恐怕也不切实际。
如此,廉价药的缺口是不是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呢?答案或许是否定的。之所以药品会被药企和医疗机构牵着鼻子走,这里面固然有医疗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起作用,但药价形成机制上的卖家独大,以及患者谈判实力、议价能力的缺失不足,恐怕同样促成了上述怪象。而从本质上来看,药品市场其实和其他市场并无不同,那么,为何菜场的黄瓜、豆角不会随便涨价?其实正在于买家的议价能力强。而一个正常而均衡的市场,必定是个买家卖家势均力敌的市场,任何一方的弱势必定导致另一方的强势甚至彻底垄断定价权,市场形成本就应当是个互相博弈从而达致均衡的过程。假如患者的购买力真的能够团结起来,形成与药品制造与销售方的博弈和谈判,“廉价药”的缺口,就不该这么轻而易举的形成。
在国外的药品销售市场,药企何尝不想让自身利益最大化,对于医疗体系的公关也同样不乏大笔的贿赂,然而奈何强势的医保部门代言了患者的利益,任何药品的报销和价格商定都要经过医保部门的审核。医保作为大宗药品的购买者与埋单人,同时也是医药市场的专家,当然更具价格谈判的动力和能力。如此一来,买家的真正到位,必然能够通过势均力敌的博弈来实现药品市场的均衡。
从这个角度来看,弥合“廉价药”的缺口,固然需要整治医药市场乱象,固然需要革除以药养医制度,但在此之前,也同样可以更多倚重于市场之力,用“买家合力”来适当弥补制度的遗憾。
稿源:红网 作者:武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