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主持人 李军
邮箱 xwpl@yangtse.com
原本波清浪白、鸟飞鱼跃,有碧海“鱼仓”和“闽东夏威夷”美誉的福建罗源湾,因为一座违规钢铁企业———福建德盛镍业有限公司的入驻,变得乌烟瘴气,海水日渐混浊,鱼虾死亡不断。短短一年多时间,这里养殖凋敝,旅游荒废。罗源湾生态几近崩溃,祸起陆源污染。但当地人士称,环评审批权“受污染”才是该区域生态岌岌可危的源头。(8月20日《经济参考报》)
环保局的职能是保护环境,治理和处罚污染;当环保局的环评审批权先“受污染”了,我们就无法指望它继续管好环保,甚至它会助纣为虐,由环保局变成“污染局”,也就都有可能。
环境污染的原因是违法排放,权力“污染”的原因是腐败。过去管这叫“腐蚀”,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用“糖衣炮弹”拉拢腐蚀干部。现在基本也差不多,只不过是某些潜规则运作起来,远比“腐蚀”的演变过程要快得多,甚至都没有过程而直接出结果,直奔主题。而“目的”也不再是“不可告人”的了,可以是公然的,甚至是明火执仗,比如以罗源湾的污染代价换取资本集团的利益,或者说权力集团明目张胆地为资本集团谋利,虽说没有“公示”,但基本就是公开半公开的。福建省环保局两次越权审批,并且炮制两个不同版本却同一文号的“孪生”环评文件,权力对资本大开绿灯,可谓是到了无所不用其极而又无所顾忌的境界。
受到省环保局特殊关照的德盛镍业负责人居然在行业会议上“介绍经验”说,在环评审批环节只要下足“功夫”,没有攻不下的堡垒,项目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德盛镍业都下足了什么功夫而一举攻下了福建省环保局的环评审批权堡垒,尽管具体情况现在还不知道,但注定跑不出权力寻租、利益交易的范畴。有知情人称,“没有巨大的利益驱使,谁都不会冒这个风险”——说得不会错,符合某些逻辑与规则。
行政审批与执法中的乱象与怪象多多,比如该作为的不作为,不该作为的乱作为;而民间解读则说: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权力寻租已经不是半公开,而是近乎完全公开,明目张胆;比如有“闽东夏威夷”之美称的罗源湾,转眼间变成了排污池;环保局从环境保护的角色变为了污染的合谋与帮凶,这就叫“乱作为”、“乱办事”,而且是不择手段,不事遮掩。如此现象,如此境界,该说是资本的能量太神通广大,还是某些官员手中的权力用起来太方便,就如探囊取物?应该是二者皆有之吧。
小平同志早在20年前就曾讲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环保局成了“污染局”,就是“走向反面”的一种。那么,对此我们又该反思些什么呢?
(内蒙古 马涤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