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资料图片)
昨晚,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在容纳数万人的黄石市体育场盛大开幕,《心中的炉火正通红》等3首黄石组歌,作为文艺晚会的主旋律点燃了260万黄石人民的豪迈与激情。
本届矿冶文化旅游节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省文化厅、省旅游局和黄石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举办时间为8月20日-22日。昨晚,省长李鸿忠致开幕辞,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共同启动开幕式。
蜚声中外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声势浩大的下陆大罢工、“中国建筑500强”十五冶、闻名遐迩的美尔雅……这座“因矿而兴,因矿而立”,有着三千年矿冶文化的城市,正在焕发它的光彩。
遍地矿藏瑰宝 国家之福祉
矿冶之城闻名古今神州
黄石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遍地矿藏瑰宝,神州古今闻名。
早在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捕鱼狩猎,从事农业生产,繁衍生息。商代中期,这里开始采冶铜矿,为楚地制造青铜器提供原料,支撑楚国700余年的繁荣。进入铁器社会后,各朝各代都在这里采矿冶铸刀剑抵御外侮,制造农具发展生产——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曾在此采铜铁,制刀、造剑,使吴国达到繁荣昌盛;南北朝及隋唐,在此采铜铸钱,充盈国库,国力大增;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此炼制成“大冶之剑”,用以武装士卒,多次战胜金兵。
1890年,张之洞开发大冶铁矿,建成使用机器露天开采的大型矿山,标志着这片热土上绵延了三千多年的矿冶生产开始进入了机械化时代。1913年,汉冶萍公司决定在袁家湖兴建大冶钢铁厂,1917年,两座当时全国最大的450吨高炉破土动工,1923年,高炉出铁,进入生产期。由此,黄石地区实现了近代采矿和冶炼相结合,成为了中国近代著名的钢铁工业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又利用黄石地区丰富质优的铁铜矿石,在华中地区建设我国第二钢都——武钢,并建设了我国第二大冶铜基地——大冶有色金属公司。
中国第一支大型地质勘探队——四二九勘探队、新中国第一批女地质队员……守护黄石这座矿冶之城发展的,还有同样被称作“铁军”的一支支地质勘探队,他们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黄石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至2008年,黄石已发现矿产资源包括能源、金属、非金属三大类78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种类的28%,占全省已发现矿产种类的55%,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39种,占全省的40%。煤、铁、铜、钴、金、硅灰石、锶、铅、锌等矿产资源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是全国六大铜矿基地、十大铁矿基地之一。主要支柱性矿产资源中,硅灰石储量居世界第一;煤炭累计探明1.56亿吨,占全省探明总量的14.05%;铁矿累计探明1.73亿吨,占全省总量的21.91%;铜矿(含铜金属量)累计探明276.56万吨,占全省总量的60.92%;金矿累计探明8.7吨,占全省探明总量的38.93%。
湖北时间最长的一次罢工
下陆大罢工取得完全胜利
上世纪20年代初,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在此期间,黄石矿厂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下陆大罢工,并取得了胜利。这次罢工成为当时全国工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陆大罢工是由大冶铁矿下陆机修厂工人俱乐部领导发动的。1923年1月13日中午12时,一辆贴着“罢工”字样的火车头从车库开进车站,工人丢下手里的工作,举着写有“罢工”字样的三角旗,从机器间、火车站、材料房冲出来,高喊:“罢工了!”罢工号角由此吹响。
罢工开始后,汉冶萍总工会为了加强斗争力量,以所属五大工团即大冶铁矿工会、安源路矿工会、汉阳钢铁厂工会、轮驳工会和大冶钢铁厂工会的名义向汉冶萍公司及大冶铁矿提出增加工资、兴办教育等八项要求。
罢工爆发后,铁矿矿方鉴于安源煤矿工人罢工的威力,不敢采取武力镇压的办法,企图以长期停工、不发工资拖垮工人来抵制罢工。消息通过“活电话”很快传到下陆,罢工工人愤怒万分,500多人的罢工队伍,高举着“争取胜利”的大旗,浩浩荡荡奔向石灰窑,包围了矿方大楼。大旗矗立在门外,罢工队伍规定,旗举人站、旗放人坐、旗摆就喊口号。罢工队伍纪律严整,吓得矿方代表脸色惨白、目瞪口呆。在这样的威力面前,矿方终于屈服,接受了工人提出的增加工资、兴办教育等条件。自此,下陆大罢工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下陆大罢工持续了22天,这是湖北地区工人运动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罢工,充分体现了黄石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对黄石工人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罢工胜利后,大冶铁矿矿长心有余悸,电告汉冶萍公司:“查此次工潮,含有别种作用。不仅为增加工资,意在各处响应,以助声援,政府如不加抑制,将来蔓延全国,祸更烈矣。”
工业结构失调 男女比例失衡
“服装新城”载着使命诞生
在黄石对外宣传中,总少不了“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城”这四张城市名片,前三者一看就知道与矿冶有直接关系,没想到,黄石“服装新城”的诞生,也与矿冶有关。
建市之初,依托丰富的铜铁煤等矿产资源,黄石在矿山采掘、金属冶炼等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举足轻重的重工业生产基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石几乎没有轻工业,这一时期,国家投资及工业总值的比例也是惊人:重工业99%,轻工业1%。
工业结构的严重失调,直接带来了人口性别的不平衡和社会生活的不协调,引发婚姻、家庭等方面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工矿企业基本上都是青年男工,要留住他们安心工作,必须想办法帮他们安个家。”黄石理工学院矿冶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吴著书说。
1953年4月,黄石召开各届人民代表会议,华钢、源华等大型工矿企业的代表在提案中强烈要求在黄石兴办纺织等以女工为主的轻工企业,“主要就是为了平衡男女用工比例。”1957年,省轻工业厅对黄石进行实地考察后,在向省人委写出关于黄石兴办纺织企业请求的报告中,第一条就是“十分需要”。
1958年,黄石首个大型纺织行业企业——黄棉破土动工开始建设,1966年,全面投产。随后,黄棉又兴建了染色、化纤、印花等车间,通过托管兼并,最终形成了具备纺织印染生产能力的大型联合企业。黄棉职工人数也突破一万人,其中女工占到60%以上,而她们中的绝大多数来自黄石周边县市。“黄棉带着特殊的历史使命而建,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原黄棉集团党委书记刘桂玉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黄棉所在的延安路上每天都挤满了来自各大工矿企业的小伙子,黄棉企业内部的调查资料也显示“有近70%的女工选择了在黄石安家落户”。
黄棉的建立确实有效地缓和了当时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的问题。“黄棉对黄石的影响并不只限于此,还长远而持久地影响着黄石整个经济的发展。”黄石市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柯尊礼表示。
如今,黄石已经形成拥有棉纺、毛纺、麻纺、化纤、纺机、服装等较为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以美尔雅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共聚集了100多家企业,职工2万余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9家,2009年生产纱3.17万吨,布3474万米,服装1417万件,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2.26亿元。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黄石人民就提炼出了‘铜斧熔炉’四个字,作为矿冶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铜斧’代表着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熔炉’代表着吸收各方精华、融会各方智慧来锤炼精品,到今天它依然是黄石矿冶文化精神的主流。”黄石市长杨晓波说。
(特派记者卫华 特约记者凌云 实习生邓华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