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校复查能挡住多少加分造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1日06:44  大众网-大众日报

  □ 张贵峰

  针对近期个别地方发现的涉嫌以违规手段骗取高考加分资格等现象,教育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高校做好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工作。教育部强调,“对新生报到所需录取通知书、身份证、户口迁移证、高考加分资格证明等材料逐一查验”,“对骗取高考加分资格、录取资格或企图冒名顶替入学的学生,发现一个查处一个”。(8月19日《京华时报》)

  作为高考招生的终端同时也是高考加分最终“目的地”的高校,“做好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工作”、预防“骗取高考加分资格”,无疑非常必要。对于考生来说,这显然有利于维护高考招生录取的公平、保障其教育权利;而对于高校本身来说,这其实同样也是捍卫其自身利益的举动,能够避免蒙混进“骗取高考加分资格、冒名顶替入学的学生”。

  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就眼下乱象纷呈的“加分造假”、“冒名骗取”现实而言,高校复查固然必要,但它事实上所能起到的清理防范作用其实又非常有限。其一,以当前高考加分学生数量之巨大,仅凭高校一己之力,要想“逐一查验”,实在“应付不过来”。数据显示,目前在许多省市,享受各种高考加分的考生已占到全体考生的10% 甚至更高,如在重庆“近5个考生中就有1人获加分”,加分人数为3.37万;而在北京,加分人数近 1.1万人,占全部考生 8.1万人的1/8强。(7月28日《中国青年报》)

  其二,即使高校确有精力来“逐一查验”这些加分考生,其查验核实的能力和可能性,在我看来也相当堪忧。一方面,目前各地总计超出200项的高考加分种类,许多根本就不属于教育范畴,也并非教育部门审定授予的,比如体育、民族、独生子女、见义勇为等加分,就分属体育、民委、计生、公安部门管辖。那么,对于这些加分的真伪虚实,作为教育机构的高校要想逐一甄别,显然会相当为难。

  另一方面,当前饱受诟病的高考加分造假、冒名顶替现象,它的虚假不实,大多其实并不直接体现在“资格证明材料”的形式上,而是实质内容上(如体育加分却并无真正体育特长)。那些由相关部门核发的证明材料,在形式上往往都是相当“货真价实”的。例如,二级运动员证书、“罗彩霞案”中冒名者的警察父亲利用职权开出的户籍迁移证等。这种背景下,除非重新进行实质性考核,如进行相关体育测验,否则高校很难通过书面材料查验来甄别加分造假。

  这些情况表明,要真正彻查并根本堵住“骗取加分资格”现象,末端的高校复查其实力有不逮,也绝非长远的治本之计。治本的出路只能是从源头着手,首先,对当前多滥混乱的高考加分项目进行彻底清理——将那些与教育无关的、缺乏可操作性和可监督性的、不能真正体现“照顾最弱势群体”正义原则的加分土政策,进行尽可能地大规模精简压缩。其次,对剩余保留的少数加分项目,制定严格明晰可操作的认定标准,避免其被模糊操控的可能性和空间;最后,对于加分的程序过程,实行彻底公开,以便社会监督。比如,不仅要对考生本人的加分信息进行彻底公示,而且还要对其父母家庭情况、以及审核认定加分的部门、具体经办人等,进行彻底公示。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