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军区总医院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在巡诊中发现:刚经历了5·.12地震又遭遇“8·.13”泥石流的清平乡老百姓,面临的更多是心理问题,是遭遇反复创伤后的心理问题。医疗救援队总指挥杨前程向医院求援:请求派专业心理专家到清平乡实施心理干预。一直从事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的神经内科主任王庆松教授临危受命,成都军区总医院与本报联合成立泥石流灾害后的第一支心理干预队。
昨日上午9:10,心理干预队的2名专家和本报3名记者登上刚刚撤去雨布的黑鹰直升机;大约40分钟后,我们抵达清平乡的临时机场,德阳军分区罗司令员告诉记者:我们是清平乡连江暴雨48小时以来第一架飞进来的直升机。
走出临时机场,路上一片黄色泥泞,稍不留神,黄色稀泥就淹没鞋子,那是被暴雨从山上冲刷下来的泥沙,部队官兵正在街道上用铲子将泥沙铲到路边,当地居民也自发加入到清淤的行列中。
到达国家医疗救援队驻地后,杨前程向王庆松简约交待了医疗救援队在巡诊过程中发现的老百姓出现的心理问题后,王庆松就催着杨前程带他到安置点,他要亲自和安置点的群众接触。
那句“难得一起死”支撑老伴到天亮
“没事,不哭,我死你死,好难得两个人可以死在一起哦,人家求都求不来的哦。”
冒险回到家中,泥水一直淹到脖子,他终于摸到卧室的床头柜,一步一滑将床头柜拖出深水,取出老伴急。
昨日上午11时,心理干预队的专家王庆松和李丛阳与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的队员们来到清平乡半山腰的安置点,开始进行首次心理干预。
面对洪水抚慰老伴
“难得两个人可以死在一起”
68岁的谢帮兰(音)和74岁的余美富5·12地震后的新居安在离公路几十米远的高坡上,“8.·13”泥石流前夕,队上帮助村民大转移,“我女儿说我们住的位置高,不会有事,我女儿把我害了”,谢帮兰说,夫妻俩听了女儿的话。
8月13日凌晨2时左右,谢帮兰和余美富没有睡觉,“我突然发现窗外不像前几天那样有转移的人。”谢帮兰打开房门准备看个究竟,没想到一股一人多高的水就冲进来,手电朝门外一照:一片汪洋大海!谢帮兰一个踉跄倒在水里,余美富将老伴拉起就往楼上跑。
刚跑到楼上,滚滚泥石流就汹涌而至,余美富抱着一根柱子,让谢帮兰抱着自己的腰,此刻,泥石流已经淹至2人脖颈,眼看着家里刚置办的新家具一样样从自己眼前被洪水卷走,谢帮兰又吓又心痛,抱着老伴的腰嚎啕大哭。为了减轻老伴的惊恐,只要谢帮兰一哭,余美富就说:“你看水要退了。”“天亮就有人来救我们了。”谢帮兰哭得止不住,余美富干脆说:“没事,不哭,我死你死,好难得两个人可以死在一起哦,人家求都求不来的哦。”这句话一下子让惊恐不安的谢帮兰安静下来……早晨6时,大队清点人数时发现两人没有出来,于是从滔滔泥浆中将他们救出。
冒险归家逐房摸索
终于取出老伴每天要吃的药
人虽然平安逃出来了,但谢帮兰每天必吃的糖尿病药与房子一起淹没在泥石流中,重创之下的清平乡没有糖尿病药。6月15日,余美富冒险回到家中,家中的泥水一直淹到他的脖子,他一个房间一个房间摸索。终于摸到卧室的床头柜,一步一滑将床头柜拖出深水,终于取出老伴急需的药物。
余美富取回谢帮兰的糖尿病药后,无法与外面打工的儿子联络又成了两人的心病。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医生知道了这一情况,立即用手机帮他们与在绵竹工作的儿子余渊取得联系。然而,日夜担心儿子牵挂自己的谢帮兰在听到儿子央求自己和老伴一起到绵竹的时候,却流着泪拒绝,拒绝的时候情绪高昂激动。一旁默默关注的杨前程把她列为首次心理干预的对象。
专家解读
亲人的心理支撑比医生还要有用
昨日上午11时,王庆松和谢帮兰并坐在帐篷前,微笑着静听谢帮兰回顾泥石流当晚逃生的情景。
听完后,王庆松欣慰一笑:“能回忆就是好事。”王庆松说:开始我不愿意问她当时的情境,但她自动说出来了,而且每一个细节都那么详细、深动、形象,“这是典型的正性良性心态,她能讲述出来,就是倾诉,宣泄。”
王庆松分析,谢帮兰当晚的无助、恐慌,是应激反应急性期的必然表现,“但她的老伴在她无助时给了她最大的心理支撑,这个作用是专业心理医生也无法达到的。接连两次把她从水中拉出来,给了她身体上的安全支撑;那句经典的‘我死你死,好难得两个人可以死在一起。’就是对谢帮兰的心理支撑,这句话对她的心理抚慰最强。”正是亲人在危急时刻的心理支撑,使得谢帮兰能够很快调整心态,融入现实。
昨日晚上,成都军区总医院决定于明日将两位老人接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早报记者杨丹李正勇摄影蒙明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