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秀炸掉30米老河堤,还残留的一百多米将在水位下降后陆续摧毁
昨天晚上8点30分,映秀镇的岷江壅塞体再次爆破。这一次,是武警水电三总队炸掉了残留在河道中间的老河堤。被炸掉的部分约有30米长,岷江右岸的泄洪通道明显开阔,新筑的堤坝受到冲击明显减小。
为了这次爆破,武警水电总队战士们逐一破解难题。
爆破·难题1
火箭弹都不管用如何炸堤?用吊车送人进去
前天晚上,抢险指挥部决定动用火箭弹炸掉残留在老河堤(也被叫做“挡墙”)。先后三轮,发射了9枚火箭弹。昨天早上天亮之后,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老河堤依然纹丝不动,堤身上留下9个弹坑。
指挥部为此决定,派出武警水电三总队的爆破战士,用人工方式在老河堤上开凿炮眼,用岩石乳化炸药炸掉老河堤。
老河堤残留在河道中间,左右两侧都是湍急的洪水。但由于老
河堤顺着河道呈弧形,昨天水位下降之后,河堤的下游部分露出了一小片空地,连老河堤的底部都露了出来。这正是爆破战士作业的绝佳时机和绝佳部位。
但是,老河堤距离左岸壅塞体的突出部约有40多米的距离,如何把爆破战士送到老河堤上去呢?游过去,或者冲锋舟?水流太急,显然不行。指挥部最终决定:“找一辆大型吊车,利用起重臂把爆破战士送过去。”
爆破·难题2
在哪儿给吊车找立足之地?急铺30米便道
一个很关键的新问题出现了:壅塞体上到处都是巨石,或者一踩即陷的淤泥,在哪儿给大吊车找块立足之地?
一辆挖掘机和一辆推土机被紧急调往支援。要用最短的时间,在壅塞体上为吊车铺一条30多米长的便
道,直抵壅塞体的最突出部位。以便吊车能够尽可能接近老河堤。
挖掘机不断将从河边的壅塞体挖掘出的碎石送到推土机面前,推土机不断往前推移。上午9点50分左右,一条足够大吊车前往的便道终于铺设好了。
爆破·难题3
头顶高压线,起重臂伸不开!30度精准避线
大吊车的驾驶员于波和操作员刘国川赶到现场,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在便道尽头的上空,有几根高压电线。高压线距离地面只有二三十米的距离。如果起重臂一升起来,很可能碰到高压线。
“如果采取将起重臂平伸出去的方式,长长的起重臂就会成为一根杠杆。只需要很少一点重量,就
足以将大吊车反撬起来。”于波说。而刘国川说,起重臂升起来至少要有30度的角度,才能正常工作。“30度是个临界点。”
时间紧迫,刘国川决定以刚刚30度的角度,试着升起起重臂。随着起重臂一点点升起,又慢慢地全部伸展开,以很近的距离避开了高压线。所有人都长长地松了口气。
爆破·难题4
送人炸堤第一个吊进江心 没有紧张
中午11点50分,武警水电三总队的第一批爆破战士张祖题和徐学乎,将安全绳系在身上,准备由吊车送往老河堤实地勘查。
“以前坐过吊车,但还是第一次这样‘坐’。”马上就要被吊过岷江,29岁的张祖题说自己并不紧张,他“相信这台吊车的质量和操作者的实力。”
在起重臂挂钩挂了一根长长的钢绳,钢筋底部横向固定了一根钢条。就成了张徐二人的立足之
地。11点52分,起重臂将张祖题二人拉离地面,然后向右移动至江面上,抬高至30度角,待方向确定后,起重臂再次延长至40米。6分钟后,张祖题和徐学乎稳稳地落在老河堤上。
钻孔工具、乳化炸药以及更多的爆破战士,陆续被送往老河堤。
到达老河堤之后,爆破战士们就不停地打爆破孔,连午饭都是吊车送到老河堤上。为了提高效率,战士们打孔与填装炸药同时进行。
爆破·难题5
水位上涨想炸40米 结果只炸了30米
下午5点10分左右,现场指挥员呼叫爆破战士们加快节奏,争取在晚上7点钟左右爆破。“水位已经明显上涨,上游还有洪峰要来。如果水位继续上涨,恐怕连打孔作业都无法进行了。而且天黑了之后再爆破,不容易看见飞石,非常不安全。”指挥员解释说。
到晚上7点的时候,岷江水位也不断上涨,已经渐渐漫过了局部原定打孔的位置。但此时原定的打孔计划已接近尾声,战士们决定继续坚持。爆破计划因此一度推迟。直到晚上8点过,战士们才从老河堤上撤离。
晚上8点30分,岷江中央的老河堤传来一阵巨响,一段30多米长的老河堤被成功爆破,向右岸方向倒入江中。
昨日夜里,洪水流量一度达到了每秒1000多立方,成功爆破后,倾泻而下的洪水开始往左岸移动,右岸防洪堤压力大减。“河道中间还残留了一百多米的老河堤,我们会在水位下降后,陆续将其摧毁。”一位爆破现场的指挥员说,如果不是水位上涨速度太快,这次爆破堡坎的长度还会更长。
爆破·原因老河堤成了新障碍
以前阻挡洪水保护岷江右岸的河堤,现在成了泄洪的障碍——老河堤将河水引向了映秀城前新筑起的防洪堤坝。泥石流阻塞了岷江左侧的河道之后,洪水就越过右岸河堤,冲进了映秀新城。右岸的泥石被洪水不断冲刷卷走之后,形成了一条新的河道。这段两百米长的老河堤,现在反倒成了残留在河道中间的一道障碍。
“我们已经准备炸掉岷江左侧的泥石流堆积体,拓开泄洪通道,但必须要先清理掉这段老河堤。它将洪水引向了新筑起的防洪堤坝,如果现在不炸掉,以后就没办法再清理了。”负责爆破的武警水电三总队战士董波说。
本组稿件采写华西都市报记者李东阳薛小龙摄影吕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