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肖执缨实习生 李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
65年前,我们的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取得胜利的抵御外来侵略的战争。
如果把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看,中国抗战题材的电影应是世界上最早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那些定格在银幕上的形象,或年幼,或顽皮,或英武,或传奇,都曾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成长,也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历史。
这些英雄形象,是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灵魂符号,是一种精神寄托,这些符号的载体———英雄人物的扮演者,都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的生命可能不像自己塑造的形象那样光辉夺目,但真实而生动,更值得纪念。
电影《小兵张嘎》
出品时间1963年
【故事梗概】抗战时期的华北白洋淀,张嘎目睹奶奶被日寇杀害,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被抓走,发誓报仇。为了弄一支枪,他差点把游击队排长当成了汉奸,后来有了枪又违反纪律。在敌人面前,张嘎坚强不屈,并配合游击队拔掉了日军岗楼。
电影《鸡毛信》
出品时间1953年
【故事梗概】抗战时期,华北某地龙门村儿童团长海娃一边放羊,一边为八路军放哨。一天,他为八路军送鸡毛信时遭遇日军,海娃急中生智,将信藏在“老头羊”的大尾巴里。后来小胡子队长看中了羊群,把羊和人全部带走,但机智勇敢的海娃仍然出色地完成了送信的任务。八路军根据信的内容,活捉了猫眼司令。
电影《平原游击队》
出品时间1955年
【故事梗概】1943年秋,为粉碎日本侵略军“扫荡 ”根据地的阴谋,游击队长李向阳奉命牵制日军驻守县城的松井部队,阻敌进山增援,同时还要保住李庄的粮食,为此李向阳与日军首领松井斗智斗勇,最终将其全军歼灭。
■最顽皮的英雄
———“张嘎”
“嘎子”母亲也豪杰
“江姐”曾是她同学
《小兵张嘎》于1977年重映,它生动地刻画了儿童张嘎的倔强和聪明,其娱乐效应不亚于《小鬼当家》在美国,但艺术成就更高。它不仅把人物融入了抗日的大背景中去,而且有含蓄而高超的抒情段落,视听处理娴熟而有特色,堪称新中国儿童片的巅峰。男主角名字中的“嘎”已成为一种倔强性格的代名词。
羊城晚报记者曾尝试着联系张嘎的扮演者安吉斯,却发现这位曾扮演过一代人小偶像的演员,近年来极少出现在公开场合。关于他后来的故事和经历,也颇让人感慨唏嘘———
当时年仅13岁的安吉斯被挑选出演嘎子,和他的母亲———一个曾经在革命斗争中匹马双枪威震敌胆的草原女英雄有关。安吉斯曾说:“我妈妈和著名演员于蓝(电影《烈火中永生》中江姐的扮演者)是同学,两人曾经一起参加革命,友情非常深厚。解放后,于蓝经常到我家里来玩,当时她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著名演员。电影《小兵张嘎》准备开拍,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演员,导演崔嵬很苦恼。于蓝见到我的调皮劲儿,和‘嘎子’性格很像,就把我推荐给了崔嵬,我就这样成了‘小兵张嘎’!”
电影《小兵张嘎》公演后引起了很大轰动,白洋淀上的抗日小英雄“嘎子”也成为几代人的偶像。长大后的安吉斯下过乡、插过队,后来当了兵,之后还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中直机关,再后来选择了经商。
年少得志的安吉斯几乎一度在公众视野中销声匿迹。2004年电视剧《小兵张嘎》在央视热播,反响强烈。为此中央电视台特意为老电影《小兵张嘎》搞了一个座谈会,健在的演员都到场了,唯独嘎子的扮演者安吉斯没有出席。
1966年“文革”爆发,16岁的安吉斯从内蒙古串联到北影厂,对崔嵬、张莹、于绍康等这些《小兵张嘎》中的主创来了个集体批斗,还动手打了罗金宝的扮演者张莹。曾经教安吉斯游泳的张莹受到了很大冲击,不仅被批斗还被关进了北影厂的牛棚,后因病于1969年去世,年仅45岁。张莹妻子李慧颖后来说:“剧组中其他人这么多年都没提过这件事,就是不希望对安吉斯有什么负面影响。当年他只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我没有任何责怪他的意思,都是那个年代造成的。这件事对他而言,也是不愿意回首的一段往事,我希望他能放下这个包袱,找时间跟大家聚聚。”
到了2005年,安吉斯终于罕有地出现在了公众视野中。那时他正和电影《鸡毛信》中“海娃”的扮演者蔡元元一起,着手筹拍电视系列片《海娃和嘎子的伙伴们》。安吉斯时任中国青少年绿色行动委员会的副秘书长,正试图用一种新方法治理锡林郭勒的黄沙,以求改善内蒙古的自然条件,减少北京的沙尘暴。
■最英武的英雄
———“李向阳”
银幕奉献三十年
未能入党成遗憾
这是影响最广的抗战片之一。上世纪的很长一个时期里,中国社会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我要给李向阳一点厉害看一看,我要杀他个回马枪!”
这个成天和鬼子捉迷藏,能跳进灶台、钻出地道,又能躲进青纱帐、腰插双抢打遍城乡的游击队长李向阳,是《平原游击队》中塑造的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影片上映的当年引起了极大轰动。李向阳的扮演者郭振清,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熟悉和喜爱的著名演员。
据悉,当年在拍摄《平原游击队》时,为了塑造出一个神话般的李向阳,郭振清也进行了不少的特殊训练。据他回忆:“拍戏时,我有一个习惯,只要一打枪就会习惯性地把一只眼睛闭上,但在导演看来,李向阳就是中国的侠盗罗宾汉,要达到‘你找他时苍茫大地无踪影,他打你时神兵天降难提防’的效果,所以李向阳绝对不能一打枪就闭眼!为此我花了不少时间体验部队生活,并练习打枪,从手枪、步枪到机关枪,打了数千发空弹后,终于改掉了打枪闭眼的习惯。”
同时,为了让自己更加接近剧情里那个黑不溜秋、胆大如虎的八路军,郭振清还跟随剧组深入到河北、山东一带去体验生活,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努力让自己更加贴近那个年代的人物个性。可以说,在《平原游击队》中,郭振清用他精湛的演技,成功地塑造出一个“高、大、全”的共产党员,为了祖国解放事业与敌人斗智斗勇。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政治运动不断,但对于“红五类”出身、并成功扮演了“工农兵”角色的郭振清来说,他一心一意沉浸在不断地塑造新的角色之中,频繁上戏,年年没闲着,而他在戏中扮演的很多正面形象,都以人们心中那个“李向阳”为最后定格。直到1981年,54岁的郭振清提前离休,告别了为之奉献30年的银幕。2005年8月,郭振清因病在天津去世,享年78岁。其子郭晓清说,“没能入党是我父亲这辈子唯一的遗憾。党解放了中国,所以我父亲一直盼着入党。2005年春节过后,我还问过他,他只说了一句‘党还在考验我’”。
■最年幼的英雄
———“海娃、狗娃”
少年英雄人人爱
党报回信谢观众
电影《鸡毛信》浅显而充满了童趣,上世纪50年代诞生的《鸡毛信》,是中国儿童革命电影题材的开端。
海娃的扮演者蔡元元因心脏病住院,其兄、现任澳门电影协会会长的蔡安安向羊城晚报记者讲述了57年前的拍摄详情。在《鸡毛信》中,蔡安安扮演狗娃,尽管镜头不多,但兄弟俩都经历了整个拍摄过程。
看过《鸡毛信》的人都会记得这样一个情节:一个放羊娃站在山顶上,手持红缨枪,两眼望着平川。山顶上立着一棵树,站在“消息树”下,可以看见平川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河,还能看到平川上撒着不少芝麻粒大的黑点,那是日本鬼子的炮楼。这时旁白说:“这是个通风报信的‘消息树’,只要鬼子一露头,海娃就把这消息树拉倒,后山腰的狗娃跟桂妞,看见消息树倒了,就会把稻草人拉倒。村子里的人立刻就知道,鬼子要进山了。”
这组镜头给了未经过战争的新中国孩子们最直观不过的感性认识。海娃也可以说得上是新中国电影里塑造得最成功的小英雄之一。
其实,一开始,导演是让哥哥蔡安安演机智勇敢的海娃,让弟弟蔡元元演小伙伴狗娃。开拍后,导演发现虎头虎脑的弟弟比眉清目秀的哥哥更像小英雄,于是就临时让哥俩换了角色。蔡安安对记者说:“现在回头看当年导演的决定,是很正确的。蔡元元扮演的海娃很成功,完全演出了剧本里的要求,一个不论外观或表现都是生长在山区农村里的孩子。”
蔡安安还首次对羊城晚报记者透露了一个“真相”———原来剧本中的海娃并不是银幕上的这个形象,而是比较“高大全”,“剧本里的海娃什么都优秀,不但是儿童团团长,帮老大娘砍柴也都是第一名,总之,他就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但石挥觉得太‘高大全’了,孩子应该是活泼和顽皮的,生活情趣应该更多一点,所以在拍摄中对剧本做了更改”。
《鸡毛信》的投资约是30万,在那个年头称得上是大制作。整部电影中“出镜率”最高的除了“海娃”,就是羊群,特别是那只担负着特殊任务、生死命运牵动着人心的老羊。蔡安安说,那30只羊是坐着当时人都很少坐的火车被运到南方的,因为当地有老虎出没,“拍戏时还找了派出所来保护羊群”。
《鸡毛信》公映后,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蔡安安说:“那年,我弟弟才刚上小学五年级。我们从1952年11月开拍,一直到1953年秋天拍完。剧组辗转各地选景拍摄,那一年我们俩都没到学校上过课。当时剧组找来一个老师,在拍摄空隙给我们补课。《鸡毛信》公映后,我弟弟一下子就出名了,社会各界都称他是小英雄,‘海娃’也成了蔡元元的代名词。观众来信像雪片一样,我们一次就收到了一千多封,没法逐一回信,最后在《人民日报》上回了封公开信,感谢大家的关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