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神仙”到“天才”,媒体说话要把握分寸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8日00:09  红网

  西安“国学天才”孙见坤,自主招生面试中折服多所高校的文史教授,在央视“开心学国学”中被评委盛赞“万里挑一”,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天才”。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陕西省招办拒绝投档。孙见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8月25日《中国青年报》)

  看罢这篇报道,我的第一感觉不是在为“天才”落榜感到惋惜,而是对媒体新闻报道的分寸把握感到担忧。字里行间,作者的倾向性十分明显,那就是这个“国学天才”十分了得,而招生办却见死不救。什么叫“国学天才”?什么叫“万里挑一”?什么叫“征服了教授的心却搞不定招办的章”?真实、客观、公正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线,倾向性明显可以说是新闻报道的大忌。实际上等于未审先判,典型的用舆论逼人就范。

  

  其实在复旦,本来已有了自主招生的渠道,供这些学有所长的偏科学生脱颖而出,但不要忘了再“破格”也有一定的“格”,那个“格”不能因人而定。对于孙见坤来说这个不可逾越的天堑就是这被记者轻描淡写的“6分之差”。不要说6分,每年因1分之差无缘大学校门的学生数以万计,这里面也难说没有这方面那方面的“天才”,是不是招办都应当对他们网开一面?媒体的救“天才”之心也许没有什么功利,但不要忘了正是媒体的有意无意的夸大其辞,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把一个个新闻人物炒到天上,然后就不管了,等重重摔到地上之时再一起来批倒批臭。

  不由得想到这些天同样引起大家关注的“神仙”李一现象,再到此前的“养生专家”张悟本,哪一个名人轰然倒地的时候都能看到正是媒体曾为之不停地添砖加瓦。再仔细看看这些人的“专家”、“神仙”、“天才”等发光的头衔无一不是来自媒体最初册封和吹捧。一个个“神仙”、“专家”被热死、捧死的时候,参与其中的媒体都应当认真地反思一下自已的作为,检点一下对于报道对象的分寸把握是否真正做到了客观公正,否则难保年纪尚小的“国学天才”不被媒体吹死。

  

  我看对于许许多多从事舆论引导的媒体来说实在有必要搞一个新闻宣传慎用词表,把经常惹事生非的、新闻报道中又容易轻易许人的“大师、专家、天才”等帽子压下来,多些平常心,少些惊人语,也许舆论环境会清静许多、真实许多。

稿源:红网 作者:张震文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