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洋品牌要突破“免检”心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8日00:44  红网

  26日,记者从国家质检总局获悉,最新一批进境不合格食品、化妆品信息(2010年4月151批次、5月145批次)已公布,近300批次洋食品和化妆品检查出问题,被处以退货或销毁处理,此次检出问题的洋食品包括多种乳制品、蜂蜜、巧克力、饼干、果酱等。(8月27日《每日经济新闻》)

  一直以来,洋食品、洋化妆品,尤其是前者,中国的消费者对它是“免检”的。一方面,把洋品牌当成高质量、高安全、高放心,当然也是高价格的消费象征,一旦与“洋”字挂钩,就成了消费信心的保证;另一方面,在批判国内同类产品的质量问题、监管问题时,洋品牌一直扮演着正面教材的角色,以此控诉国内的生产商和监管者。

  也正是这种普遍的消费“免检”心态,洋品牌的生产商和进口商,每每在国内同类产品出现问题时,借机涨价。以三鹿毒奶粉事件为例。因为国内奶粉品牌几乎全部倒在三聚氰胺面前,痛失国人信心,就在消费者纷纷选择洋品牌时,虽然最初几大洋奶粉表示不涨价,可结果是,时过不久,就以种种理由开始普遍涨价,涨幅有的高达20%。事实上,最近圣元奶粉激素门之后,洋奶粉又进行了新一轮涨价。

  消费者对洋品牌的这种“免检”心理,有没有投射到监管部门,在监管上也存在“免检”心态,不得而知;但从两个月查出300批次的洋食品、洋化妆品存在问题的事实,让人看到了洋品牌也并非是安全保证,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监管者,无论是进口商还是经营者,麻痹大意,盲目崇拜,往往是不可取的。

  对于洋品牌出现的问题,应当吸取哪些教训呢?在我看来,对于消费者来讲,一方面,要端正对洋品牌的认知,国内同类产品出问题,并不代表洋品牌就一定没问题;对国内同类产品失去信心,并不必然增强对国外产品的消费信心,二者构不成逻辑关系。另一方面,因为消费者存在“免检”心态,不再对洋品牌保持苛刻的、挑剔的态度,一些洋品牌就不会把我们当回事。这从同样是汽车召回,日本汽车商在欧美市场积极行动,而在中国市场消极对待,就可见一斑。

  对于进口商来讲,不能因为洋品牌销路好,就放松对进口产品的质量把关。这次被查出的近300批次洋品牌不合格,都是经过中国国内的进口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在进口中,进口商承担了安全检测的责任,而这个责任是否切实履行了,履行是否切实到位了,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也关系到企业的声誉。

  对于监管部门来讲,面对如此大面积的不合格洋品牌,不能止于发出警示,也不能止于退货或销毁,还应该对相关的企业进行惩罚。避免洋品牌出问题,靠相关企业的自我约束还是远远不够的,无数次的食品安全事件表明,只有监管真正负责,安全问题才可能避免。但目前看,监管部门似乎并没有处罚相关企业。只见一些涉及到的洋品牌以发表声明的方式危机公关,在缺少严格监管和严厉问责的情况下,洋品牌的这次问题,就会被由强大资金优势支撑的危机公关一一化解,继续利用消费市场对洋品牌的这种“免检”心态,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稿源:红网 作者:王攀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