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铲除滋生“灰色收入”的土壤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8日03:35  大众网-大众日报

  □ 王如林

  如果你经常逛商场,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买了东西去收银台结账,会有一个人拿着面额巨大的购物卡在你身后悄悄地问—— 帮帮忙,能不能把钱给我,我帮你刷卡 。你问他哪来的这么多卡 ,他就会露出一个神秘的微笑说,从别人手里买来的,人家收礼用不了,我们就便宜点买过来赚赚差价。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当前灰色收入问题的缩影。近日来,关于灰色收入的争辩又起波澜。财经学者王小鲁最近指出:与 3年前相比,中国的灰色收入已经高达5.4万亿,约占到国民总收入的15% 。这些灰色收入有将近2/3进入了10% 最高收入人群的腰包。而国家统计局网站连续发表文章回应,认为估算方法有值得商讨之处,灰色收入数据估计过高。随即,王小鲁展开反驳,声称数据可能不仅没有高估,反而是低估了。(8月 26日《第一财经日报》)

  估算方法是不是合理,5.4万亿的数据是高了还是低了?这是个技术问题,公众无法作出准确判断,但无法否认的是,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形形色色、数额惊人的“灰色收入”,并成为加大我国贫富差距、导致收入失衡的重要推手。在这种社会现实下,争论我国到底存在多少灰色收入并不重要,更为紧迫的是要找出并铲除产生“灰色收入”的土壤。

  灰色收入从何而来?根据王小鲁的调查,灰色收入的来源主要是钱权交易、公共投资与腐败、土地收益的分配、其他垄断收益的分配等,对此国家统计局倒是没有提出异议。无论是钱权交易、腐败,还是土地和垄断利益的分配,说到底还是权力缺乏限制。过去的无数事实表明,权力一旦失去制约,则会沦为谋取私利、中饱私囊的工具。某些掌权者以权力干预操纵公共资源的流动,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分配格局,各种各样的“潜规则”就会应运而生,“灰色收入”就会滚滚而来。不用看得太远,仔细观察观察我们身边,这种因权力失控导致寻租、腐败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铲除“灰色收入”滋生的土壤,需要把“失范的权力关进笼子里”。不久前,温家宝总理视察深圳时指出,只有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国家才有光明前途。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缩小权力随意配置资源的空间,是消灭“灰色收入”的必由之路。而在这其中,尽快出台并完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把官员的收入置于阳光之下,应当是首先迈出的一步。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