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后世博”城市转型箭在弦上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9日14:47  新民晚报

  世博会开园已逾百多日,“后世博”时代已是大家的热议话题。世博会带来的变化、世博会留下的理念,无不让上海具有了城市转型的优势。

  其实,城市转型并非新鲜话题,每个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面临转型的契机与压力。换言之,不存在转不转型,而是如何转型?转到什么样?

  1996年,联合国人居组织在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诚然,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进步的象征,作为人们长期聚居的场所,承担着“让生活更美好”的朴素使命。但问题是,世界上的不少知名大城市,都面临着日渐臃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与人之间冷漠等问题。多年前,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就如此判断:我们当前生活的后工业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人类正在遭受现代风险的威胁。风险有三类,一类是地震、飓风、传染病等;二是安全事故、劳资矛盾、两极分化、失业、腐败等;三是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核技术威胁等。检诸现实,这些判断或者说预言一一得到验证。也许正因为如此,有的人逃离城市、走向乡野,甚至还有人未雨绸缪,组成了这样的群体——生存主义者,他们以“最大限度地保存自我”为目标,他们拥有各种自救知识和先进设备,一旦灾难来袭,比一般人有更大的存活几率。

  尽管面临种种危机,但城市的决策者们正在鼎力变危为机,不断探求和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颇有意味的是,一个城市但凡举办了世博会,无不发生了令人欣喜的跨越性变化。比如在英国伦敦举行的首届世博会,“开创了今后数十年的自由贸易的先驱,向人类预示了工业化生产时代的到来”。据报道,温哥华的福溪地区,这个因工业生产而污染严重的区域,自1986年举办世博会后,成了温哥华最具活力和连通性的地区。当然,并不是只有举办世博会,城市才会转型,一些有远见的城市总会相时而动,或主动或被动转型。比如瑞典马尔默,就是被动转型成功的典范。面对上世纪90年代工厂倒闭、财政赤字巨大等危机,马尔默痛定思痛,启动了从工业城市到知识和生态城市的转型。

  举办世博会是实现城市转型的一大良好契机,戮力同心、众望所归是优厚的民意基础,正逢当前科技发达、人类文明灿烂的时代是难得的机遇。众所周知,上海世博会追求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所有这些皆传递了一个让生活更美好的鲜明理念,都符合人类未来发展的趋势。而办绿色世博、过低碳生活的理念,也正成为符合城市人居利益的现实需要。可以说,后世博时代,城市转型箭在弦上,转型将让生活更美好。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