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扣押记者,是警察急躁还是政府害臊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30日01:30  红网

  

扣押记者,是警察急躁还是政府害臊

  (王乃玲/图 来源:红网)

  8月28日,四名采访伊春空难记者连遭强行关押。其中,《华商晨报》记者王瞬天和《法制晚报》记者王南是在殡仪馆警戒线外被抓,而《第一财经周刊》一名男记者和北京《法制晚报》一名女记者是在殡仪馆内被扣押。在其他媒体记者的强烈请愿下,两小时后被扣记者才被释放。随后,宣传部门和警方就此事公开道歉,宣传部门称这是一场“误会”,公安局长自称是个“粗人”。

  至此,这事终于以“误会”收场,记者重获自由。其实,我们可以想见,要是没有十余家新闻媒体记者在门口高举“警察不能随便抓记者!”的牌子,进行请愿抗议,把事情闹大,被扣押记者何时方能被释放,还真是一大疑问。毕竟,在抓捕过程中,警察在得知记者身份后,就丝毫没有掩饰,脱口而出:“抓的就是记者!”由此可见,警察的打击对象是明晰的、确定无疑的。当然,他们在光天化日之下敢这么做,可想而知肯定是“上司有令”。

  如果单纯地来看待这件事,有关部门的“误会”和公安局长的“粗人”道歉,也许也可以勉强地说得过去。但是,一旦联想到近年来,频频爆出公安机关“抓捕记者”的丑闻,有的甚至还是“跨省追捕”,特别是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被网上通缉事件,再来看有关部门的不痛不痒的道歉,就显得无关宏旨、虚仁假意了。这样的道歉,不过是有关部门推卸责任的一贯做法。

  发生这种事后,警察的粗暴作为往往很容易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因而,需要注意的是,往更深一层看,在这一过程中,警察其实既是施害者,也是受害者——他们不过是权力的工具,“幕后凶手”往往是地方政府。也就是说,一旦发生矿难、空难等惨剧,警察不过是奉地方政府之命,执行封口之任务罢了。由此,地方政府其实更应该受到公众的谴责。

  那么,我们倒是想问问,惨剧发生以后,一些地方政府首先想到的是动用各种权力,千方百计对媒体记者进行“封口”,他们究竟怕什么?我们知道,公众对事件真相具有知情权,真相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基础。而作为舆论监督代表的记者,本身就拥有法定的采访权,事实真相往往是由他们传达给公众的。有关部门玩尽各种花招,躲避、刁难,甚至扣押、通缉记者,他们究竟怕什么?在笔者看来,他们不过是怕事实真相被记者曝光在众目睽睽之下罢了。

  地方政府为何怕真相大白于天下?我以为,还是报喜不报忧的行政思维使然。不难想象,一个地方不幸发生了灾难,作为该地方的管理者——地方政府,肯定面临很大的舆论压力。即便导致这种灾难的发生的主要责任,不属于政府部门,地方政府还是很不愿意真相被过多报道,细节被过多公布,理由很简单,这么做多多少少都会影响政府形象和绩效啊。在这种行政思维作用下,就很容易发生记者被封口、扣押的恶劣事件。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表明“风平浪静”,甚至不惜败坏记者名誉,动用了“假记者”上阵。

  我们也看到,同是8月28日这一天,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依法行政会议上就强调,政府必须严格依法行政,不断推进政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他同时强调,要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直接监督政府的权利,支持新闻媒体对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进行曝光。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伊春地方政府和警方却对中央会议精神置若罔闻,毫不领会总理的讲话,我行我素地制造了扣押记者的丑闻。笔者以为,这种散漫的行政作风,是该纠正纠正了。

稿源:红网 作者:顾长风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