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孔令君
8月29日 星期日 多云转雷阵雨
偶尔在世博园听到一家三口之间的对话,母亲对孩子说:“这次你不要光顾着玩,要多和外国人说英语。”父亲一听乐了:“我也在一旁学习学习。”孩子嘟囔:“上次那个老外都不会说英语,你们俩还和人家聊了半天。”于是三个人兴奋地找老外练口语去了。还有一位外语专业的“小白菜”,老在空闲时去非洲联合馆找老外“侃大山”,交了不少朋友,英语、法语水平也提高不少。
经过三个月的世博采访,记者的英语口语也提高不少。犹记5月初去秘鲁馆采访时的磕磕巴巴,很难用英语表述复杂的问题,而今,我自己都惊讶于能够泰然自若地和采访对象说上1小时的英语,还能即时用中文记录下来。此外,记者还学会了至少两句 “洋泾浜”波兰语——“你好”、“谢谢”,每次和波兰馆工作人员说上两句,都能换来他们开心的笑容和一长段波兰语,大致意思可能是“你还好吗”、“不用谢”或是“说得很好”之类。上次在智利馆“炫耀”了刚学会的西班牙语“你好”,引得对方像遇到老乡一般,兴奋地向我说了一通西班牙语,我只好无奈地眨眨眼睛,双方以大笑收场。
世博这堂语言课,受益的不仅仅是国人。不久前又听到那位哥伦比亚大哥在馆前的“叫卖”——“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气沉丹田、吐字清晰、四声分明,乍听之下会认为这句话出自中原口音的中国人,远胜世博初期那个让人忍俊不禁的“山寨版”。秘鲁馆的华裔叶宇强,原先自称只能说“烂烂的普通话”,而今他的普通话已经褪去了广东口音,字正腔圆地说“您慢走,我就不远送了”。前日,在立陶宛馆和保罗聊天,发现他已经学会了一句上海话——“侬帮帮忙哦”,说话时还模仿了周立波皱眉佯怒的表情,让记者惊奇不已。乌拉圭馆的维多利亚,原本觉得中文“非常难学”,而今“你好”等常用语对她而言,已经是“小意思”了……
也许,世博不仅是堂语言课。记者参与了好几个中南美洲国家馆日的报道,曾仔细地参观了这些展馆,也曾认真地和好几位总代表交谈,这让我了解到那些神秘遥远的文明。也许再过几个月,我会迷上古老绚丽的南美文化,也许不少“世博深度游”的游客也有同感。而对于波兰馆的新闻联络官安娜而言,上海世博会不仅让她汉语精进,如她所言“每天和中国记者打交道,中文水平不想提高都难”,更重要的是,她通过“每天接触普通真实的中国人”,进一步懂得了中国人的想法、喜好和中国的文化,“深深地爱上这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