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学记三泰街的石板和石笔

  

上学记三泰街的石板和石笔

  新课本!

  

上学记三泰街的石板和石笔

  琳琅满目的文具。

  

上学记三泰街的石板和石笔

  新学期新收获。

  又到开学时。在我们这座城市,万千学子带着对假期的留恋和对新学期的希冀走进了菁菁校园。开学第一天,ARE YOU READY?对今天手持视频学习机、点读机的孩子们来说,那时候学生上学用的石板和石笔真的是个传说,一个“太环保”的传说

  经常到“新五一文”购买文具的曾爹爹至今仍记得石板和石笔。那是1946年的秋天,时年8岁的曾爹爹边念边写“来来来,上学去。去去去,去游戏”,用的就是石笔和石板。那时候,本子比较贵,一般只有在考试时才用纸张。课堂练习,全靠石笔和石板。

  对今天拿点读机、学习机的学生来说,石板和石笔就像个传说。“石笔和石板太环保了”,大同二小的李易小朋友说。

  几毛钱一块的石板用到小学毕业

  对许多老长沙来说,已经有30多年没有见到这些文具老古董了。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先生上个世纪50年代上学时曾使用过石板,“到70年代初,这种石板和石笔在城区基本消失了”,陈先生如是说。也就是说,1960年代出生的长沙人基本就没见过这种古老的上学必需品了。

  但,用石头写字,绝对不是传说。

  三泰街石料店的严金友师傅告诉记者,当年使用的石板长20厘米左右,宽12厘米左右,厚度在0.5厘米到0.8厘米之间。有的还用木框框住,防止边角摔坏和磨损。有的也钻出两个孔,拿绳子拴着,便于小孩携带。石笔呢?则是方形,长短不一,大小为0.5×0.5厘米。好的石笔写出的字跟后来的粉笔差不多,差的呢,就字迹模糊,跟在水泥板上刻字一样。

  建国后的一二十年,长沙的小学生上学时基本上都是背着书包,提着小石板上学的。严师傅说,那时,生活比较贫困,除了有钱人家的孩子,一般孩子,除了学校统一发的作业本外,多余的本子很少。而石板是最好的学习用具了。几毛钱一块的石板甚至可以用到小学毕业,而石笔不过几分钱一盒。

  今年76岁的林爹爹说,当时石板上面写满字后,随时可以擦掉,可以用纸擦,也可以用布擦,最好的方法是用湿布擦,既干净又省力,也有一些调皮的孩子用自己的衣服袖子擦,时间一长,袖子都磨烂了。

  三泰街是长沙石笔、石板的集中地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沙人买石板和石笔一般都在店子里,也有小商小贩沿街叫卖的,也有不少是去三泰街买的。他们知道,三泰街才是长沙石板、石笔的集散地,那里的石板、石笔要便宜些;其他的店子到这里进货的居多。

  现在的三泰街显得有几分冷清寂寥,记者走访时,只看到零星的三家石料店散落在街角。50年代初十几家石料店挤在一条街上的风光已经不再了。

  幸运的是,记者遇到了73岁的邓娭毑。这位和石材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家告诉记者:石笔和石板的原材料都是从她老家益阳桃江许家洲贩运来的,那里的石山是层层的青石板(即沉积岩),开挖后,用割机切成长方形。在桃江,她一天能够切割出近千块石板。这些半成品的石板运到三泰街,然后卖给文化用品公司或者直接卖给学生。

  “卖得最好的时候,一天可以卖出一箱”,邓娭毑想起五十年代初的辉煌时显得十分兴奋。一箱有5打,收入就有10几块钱。

  至于石板的历史,邓娭毑也说不清楚,他父亲当年从湘乡去桃江时,已经开始生产石板了。而他丈夫的石料店“史春和”在三泰街上也有上百年历史了。“石板,起码有百多年吧。”邓娭毑这样说,“不过,好多年都没做了”。

  当记者询问邓娭毑还有没有石板时,她儿子一个劲地说:早没有了,十年前全部扔掉了。她只能拿出相同材质的青石砚台做说明。“现在,连这砚台都没人要了,更别说石板了”,邓娭毑最后这样说。

  属于点读机和学习机的时代已经到来,有一天,三泰街上的石板和石笔真的会变成传说。

  几代人的开学第一天

  “小呀么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那太阳晒,不怕那风雨狂……”宋扬的《读书郎》,总让人想起开学的那些故事。

  开学,对鲁迅而言,意味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校,从轻松的暑假走向作业和“寒假”。千人千面,让我们听听几代人开学第一天的故事吧。

  50年代

  带着“文房四宝”和小石板上学

  1950年代初期,陈先枢先生就是拎着“文房四宝”和石板走进小学大门的,那时候还得拿毛笔描红。往往一个上午,大家都搞得浑身墨水,像“小花猫”似的。小石板整齐摆在桌上,大家拿来练字、算术。就在那几年,《国文》教科书改成《语文》,第一课也变成:“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齐来歌唱:太阳太阳永远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

  60、70年代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土黄色的书包是最炫的开学物品。在芙蓉复读学校任教的张女士说,那时开学,同学们的书包上要么印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么印着“为人民服务”。对今天在幼幼小学就读的李明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因为书包上早就印着“喜羊羊”和“奥特曼”了。

  当时在平塘小学读书的王岳林最难忘那篇课文: “那时候,2000年是一个多么遥远而又美好的年份啊,仿佛到了2000年,一切烦恼都没有了,共产主义就实现了。”好好学习因此显得理所当然。

  80年代

  “拥有文化,拥有明天”

  并不是所有的开学第一天都那么让人激动。1986年,就读长沙市一中的张蓉就这样描写她刚入高中所见到的长沙一中:“二层高的红砖瓦房,窄窄的走廊,闷罐似的阴暗教室,趴着几条裂纹的黑板,矮小的讲台,积满灰尘的日光灯……”

  但正如当时“五一文”的商业口号“拥有文化,拥有明天”一样,她们对学校十分乐观。两年后,长沙市一中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张蓉写下了《看到了,那隔楼》,回忆她高中开学第一天梦想学校的破灭和重生。

  90年代

  “全副武装”的开学前夜

  对曾就读修业小学的林慧来说,1996年的小学开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五一文”购买新书包和包书纸。那几年,也是“五一文”辉煌的时候。当年“五一文”文教部纸质柜柜长周伟怀念起日销二十几万的辉煌时仍忍不住叹气,现在他经营的“新五一文”生意远不如从前。

  算盘在这几年渐渐退出舞台,因为计算器在各文具店出现了。

  新世纪

  “难忘的”与“平淡的”开学日

  2003年,就读长郡中学的李倩刚初一开学就看到了暗恋的男孩,虽然最后大家并没有谈爱,但开学第一天却因此难忘。而即将就读南雅中学的周佳对初一开学却没有什么期待,“开学最没意思了,初一还不一样”,她的回答让我难忘。

  这几天湖南大学开学,长沙几家媒体都报道大学新生又当起了“少爷、小姐”,袖手旁观家长搬行李、收拾宿舍。其实《长沙晚报》1987年9月2日就发表过《“何须代劳”:家长送孩子上大学》。看来,开学第一天难忘的故事“古今一致”啊。在这种情况下,那首儿歌“太阳天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总让我不断想起。

  民建中学的泥巴课桌

  课桌是什么样子呢?在外地读大学的长沙伢子刘仁达说“就是两个位子,中间还有条三八线的桌子啊”。90后的Jean告诉记者是“单人坐的铁制品,《十八岁的天空》里头那种”。古人几案类的课桌早已不复存在,现在大家记忆里的课桌大多都是这样子。

  听说过泥巴课桌不?日前,记者随机采访长沙街头男女老少,得到的回答都是摇头。

  但对曾经就读书院路宝塔山上的民建中学的师生们来说,泥巴课桌,就是他们求学生涯印象最深刻的东西。因为,有着近10年历史(1962—1971)的民建中学曾经研制了近1吨重的泥巴课桌。

  “应该是世界上最重的课桌”

  对长沙市十七中原副校长陈卫帮来说,近50年教师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63年夏秋之际率领学生打造泥巴课桌。

  在麻园塘小区的一栋宿舍,记者采访到古稀之年的陈校长。“那课桌大概有1000公斤左右吧,都是黄泥巴和石灰组成的,应该是世界上最重的课桌吧。”课桌形状类似一个沙发,即前排的椅子和后排的桌子连在一起,由于不方便放脚,学生们还自己在泥椅子上挖出两个放脚的洞来。桌面用泥抹子抹平,十分平整。但是这课桌谁也搬不动,因为它在教室里“生根”了,和地板浇注在一起了。

  只可惜1970年代,民建中学被天心中学合并,不久,泥巴课桌连同校舍一起被拆除了,现在看不到这神奇的课桌了。

  师生亲手打制赶在开学前完工

  陈卫帮回忆,1960年左右,从“三年自然灾害”中恢复过来,长沙各高小毕业生一下子多了好多。当时的公办中学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入学需求。于是在东、西、南、北四个区设立近20所民办中学。

  民建中学就是南区四所民办中学(其他三所为白沙、星沙、群强)之一,1963年,民建中学一下子招了近400人,课桌椅缺口达200套。当时担任民建中学校长的罗海吾果断决定调两个班去长沙电池厂半工半读,可是还剩有近百套课桌椅没有着落。当时的情况下,靠教育部门调拨不可能。买?既无钱,更无木材指标计划。

  年仅29岁的罗海吾,22岁的陈卫帮等五位民建中学创办人当机立断,决定自造课桌。正好罗海吾出身乡下,知道用模子筑土墙的方法,再加上宝塔山上等黄土遍地皆是。于是他们动员近百位家长允许他们的子女加入到这一轰轰烈烈的自力更生运动中。头三天,他们做好了木制模子,教师们挖泥、筛泥,筑好了一个样品,并掌握了泥巴湿度,然后师生一共分三批,每批劳动7天,由教师带领学生挖土、筛土、掺石灰拌土、运土及废渣,最后是筑土,一共五道工序。

  有个夜晚,外面下起倾盆大雨,风把土堆上的挡雨布刮走了。师生们就自己跑出去坐在土堆上,宁可自己淋湿,也不愿搅拌好的黄泥被水冲走。陈校长想起此事至今仍激动不已,“那时的学生真好”。随着第三批劳动结束,在开学之前,民建中学102张泥巴课桌椅全部筑成了。当时师生看着自己的作品,都十分激动。

  从长沙火车站退休的64岁的殷月龙跟记者说,每次同学聚会,大家都会谈起那段难忘的岁月,虽然同学们手上都磨出老茧和血泡,但大家当时都很高兴。他还清楚记得1963年秋季开学那天,在摆放泥巴课桌的教室,罗海吾校长说:“同学们,这是我们自己做的泥巴课桌,大家一定要好好读书啊。”从长沙22中退休的罗海吾对此同样印象深刻,尽管他今年已经76岁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