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的片头,科学家通过地球内部热量的监测,预言了即将到来的灾害。而在渝北国家气象观测站内的全球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基准站,它也能监测地壳运动变化,说不定在将来,它还能预测地震。昨天是全国测绘日,让我们带你看看这个神秘的全球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基准站吧。
手机定位车载GPS
都需要基准站
全球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基准站(以下简称基准站),到底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用到了基准站采集的数据。“比如手机定位、GPS导航定位所采用的数据,全是通过基准站接受卫星分析后的数据。”市地理信息中心专家称。
以汽车上的GPS导航定位仪为例,仪器先传送信号到基准站,基准站再将信号与卫星传送回来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画出一个定位仪所在位置的坐标,导航定位仪再把坐标与其内部存储的地图一对比,就得出了汽车的实时行驶位置及路况。
基准站还能监测地壳运动,“将每次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比,通过细微差别,就能了解地壳在怎样运动,能够对预报地震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也正是基于此,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包括国家地震局、清华大学等10多个研究机构,都来我市采集了地震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的数据。“一个两院院士在对比分析后得出结论,地震发生时,我市的地壳摆动在3厘米左右。”
可传回地壳运动数据
像这样的基准站,我市在2006年就已经有了,“分了三批建设,第一批只在巴南、渝北、长寿、合川、璧山建站;第二批又建了8个;年内将建设完成的第三批可实现全市的覆盖,这样我市的基准站数就达到35个了。”市地理信息中心专家这样说。
对于基准站能否准确预测地震,专家解释,基本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准确预测地震。只是基准站建成后,可通过对其传回的地壳运动数据进行分析,“比如说地壳运动突然激烈了、频繁了,就有可能发生地震,现在我们只是说对地震的预测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由于目前我市对这一数据的分析还处于一季度一次的状态,所以说,准确预测地震还不太现实。
正探索利用
基准站预测地震
现在,我国已经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建立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这一网络将通过对地壳形变的监测,为中长期地震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换句话说,就是预测在比较长的时间段内,什么地方会发生地震。对于短期及临震预报虽然目前还没能实现,但地震专家正在进行探索,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预测地震。
它的“家”在哪里?
仰角15度内不能有遮挡
站得太高也不行
昨天,我们来到了位于渝北的国家气象监测站,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基准站。为什么基准站会在气象监测站内?“必须在开阔的地方,这样才能更好地接收卫星信号。”市地理信息中心专家所说的开阔地方,也就是我们仰视的时候,在15度内都不能看见有遮档物。那在世贸大厦的楼顶也可以呀?“不行,太高了,当遇到大风时,仪器会摆动,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它长什么样儿?
没想象中那么大
一个白色半球+“电话”
原以为,在基准站我们会看到特别巨大的仪器,结果我们只看到一个高3米的水泥塔上面,安装了一个半圆形的白色物体,旁边还有一根约两米的天线。“这就是接收器。”
室内的主机,也如同家中的电话座机大小。
它怎么工作的?
主机可储存
16小时实时数据
“卫星定位的数据就是通过我们的接收器接收后,通过传输线传到我们室内的主机,再通过专用光纤把数据发送到控制中心。”专家说,这样的数据每秒都有监测。
我们看到的如座机般大小的主机,还可以存储实时数据。其实,像这样的基准站,全国各省市都有,四川也不例外,可为什么汶川地震发生后,专家们会跑到重庆来采集数据?“地震把当地的光纤震坏了,数据没有及时传回去。”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市采用的主机还有存储实时数据的功能。也就是说,即使光纤坏掉了,数据也可以直接存储在主机内,存储时长在8~16小时左右。本报记者 罗薛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