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手架对建筑工人来说,既是工作的平台,也是安全的屏障。虽然建设工地都有脚手架,但高处坠落的伤亡事故,仍然是建筑行业最常见的安全事故。据杭州建委最近提供的信息,今年以来,杭州共发生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死亡事故8起,死亡8人,其中,不系安全带等原因造成的高处坠落,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头号杀手”。为此,杭州市建委把近40家企业上了“黑名单”,通报批评(8月30日《钱江晚报》)。
如果没有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没有措施上的严格落实,再结实的脚手架,也未必就能是建筑工人的安全屏障。安全生产,思想上应该重视,措施上应该落实,这样的道理,无需再说,没人不懂。不能落到实处的原因,不外有三:一是心存侥幸。系上安全带,也许是举手之劳,但一次不系,也未必这一次就一定出事,有人就会因此将系安全带视为可有可无。有不少成天在高空作业的工人,也有可能自恃胆大艺高,将系安全带视为多此一举,结果才大意失荆州,酿成大祸。二是硬赶工期。或者是出于效率的考虑,或者是因为政绩的追求,违背规律地追赶工期,致使一些必要的安全措施,在划定的工期面前,丧失了应有的刚性。三是处罚不力。对于工人来说,不把安全当回事,除了想当然地认为不会有事,还因为没有相应的处罚,所以敢草率大胆,误以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于企业来说,没将安全措施落到实处,也有可能是因为疏于管理的后果并不严重,得过也就且过了。
罚款,是一种处罚;停工,是一种处罚;列入“黑名单”,并取消一定时限的投标资格,这可能是一种更有效处罚。对于建筑企业来说,罚款与停工,能有一定的震慑作为,但恐怕都还不如列入“黑名单”,公诸于媒体,来得更为有效。
列入安全生产的“黑名单”,招聘职工的时候,高素质的职工就会畏而远之,谁也不会为了工钱而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业主也会对这样的施工单位畏而远之,要知道,没人愿意住一幢出过事故,死伤过人的房子。有了这样的“黑名单”,还等于让相关企业的经营者背上了道德的十字架,时时处于一种无视生命安全的谴责之中。尤其是公诸于媒体,监督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因为市场经济的竞争,也包含着企业形象的竞争。“黑名单”一旦危及企业形象,就必然会对不良的经营行为构成强大的震慑力。
从一定意义上说,“黑名单”就是制度化的脚手架。它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比有形的脚手架,更能从思想认识和措施落实上,给工人提供更有力的安全保障。这样的“黑名单”制度,希望能延伸到建筑业之外去。
稿源:红网 作者:慕毅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