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8万人为菲律宾马尼拉劫持游客8死7伤事件大游行,时间节点是遇害者头七。七天,八个人,八万人,不难想见香港市民的公共精神。而且是单纯的民众对个体,不是政治外交上的玩术,仅是对生命的怜悯,对正义追问。
随着网络的发展,公共精神渐起渐集,博弈中推动了很多事件的解决。不过,我们太缺乏耐性,对事件没有问到底的秉性。这导致事件多半途而夭,甚至被肇事者公关利用。这样的结果不是说对内地人罩以偏见;唯改观为的。
做新闻网站编辑给我一个很大体悟,对热点事件的关注随时间和多量报道的推移,事件还没解决,网民已经失去点击的兴趣,民意的松动,事件不终而终。因为共知的原因,街头形式不易付诸,然网络上只是关注而关注,自然我们就远不像香港市民了。
我们的另一面是,越来越多的受到来自公权、黑恶、自然的冲击,一人难当,卑微至无助。很显然是:不关已习惯性挂起来的尴尬。
求学难、工作难、买房难,也许已经压得灰头土脸。是不是因此无可分身围观了呢?
很显然不是的。有一个同事刚三十出头,孩子一岁,认为自身唯一的乐趣和希望全在儿子身上。生活之下,家人为瞻。对比下难道香港市民就没有生活压力。港片《天水围的日与夜》,影射香港一面,社会贫富分化,但底层市民并没有自觉卑贱,以她一已能力关心邻居。她的不卑受着家人和他人的尊敬。对,这就是一种可观的生活自信,一种应有的公共特质。就像它的英文名《THEWAYWEARE》,直译更明显,“我们的生活方式”。而大陆这边,太浮躁了,挡不住物质的诱惑,名利的冲击,只想富有,只想飞黄腾达。
我有一个姐姐,近三十了还没有嫁,在老家农村是很不正常的事情。最近电话里讲,要去见男友家长。据说男方家庭背景“还不错”,有房有车,父亲是市房管局干部。在姐姐看来,好像有点高不可攀了,有些胆怯。姐姐是一个要强的人,中专毕业后一直自考,大专、本科,由超市柜台收银员做到主管,一直在向前。仍不可能一下拔高地让她去关心时事。从家庭琐事上对她讲,不用怕他来势汹汹,不要把眼光聚焦在他家的房子和车上;只需知道你可能将要一起生活的人,他信基督,有关爱,热爱生活就好。生活信仰和热爱是公共的,也是恒久的。
在我们分化的社会,边缘的越边缘,信息分化比纯物质来得更可怕。填浅拉小裂痕,在经济利益的直接获得或再分配上不容易实现,竞争的社会都不可避免存在贫富不均,提高点公共参与性或可能多少带来相互间的温情。对公共温情而发,百姓和公民身份就是大不同的事情了。
稿源:红网 作者:钱仲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