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谈燕
8月30日 星期一 阴转多云
有时候惯性思维总会迷惑人。
就拿判断什么场馆“好看”为例,在很多人心目中,有着丰富办博经验的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拿出的作品肯定不容错过。不是说这种判断一定有误,本届世博会上的热门场馆诸如日本馆、德国馆、沙特馆、韩国馆的确有其引人入胜之处,值得一看。
不过最近经同事的大力推荐,去看了一些印象中属于“冷门”的场馆后,同样收获颇丰,也忍不住为这些个相对来说还“养在深闺”的场馆吆喝一把。
与墨西哥馆的零距离接触,是在20时过后。从世博中心坐车进入C片区,途经还排着长龙的法国馆、意大利馆、俄罗斯馆、加拿大馆,穿过国展路,一下子便从熙熙攘攘中脱离出来,几乎没有等待,跟着零零散散的游客径直走入墨西哥馆。第一眼的感觉,仿佛来到欧洲的某个现代艺术博物馆。同事说,这里陈列的艺术品或许并非世界顶级,但确属墨西哥的珍品。在这段从史前时代到未来的墨西哥历史旅程,你可以看到中国风筝在墨西哥艺术家的演绎中呈现出另一种风情,你可以看到来自奇琴伊察古城超过千年的原版玛雅石碑,也可以从被横着矗立于墙面上的人体塑像群中,揣测墨西哥多民族共处的现状以及生活空间。展馆的展示,某种程度上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墨西哥这样一个国家。
墨西哥馆旁边的智利馆,同样无需排队。在循序往返的城市兴起—灭亡—复兴视频中,一个声音反复发问:“城市到底是什么?”面前的住宅楼,上百扇敞开的窗户里,每个家庭都在干自己的事,准备晚餐、洗衣服甚至斗嘴、嬉闹,但“你是否知道你邻居的名字?”这些看似简单却又深刻的问题,对于每一个生活在现代城市里的人,都会激发共鸣、引发思索。
创意不分国别,展示也并非由经济实力决定,美好的事物需要用心去感受。在世博园区里,那些惊为天人的展演、巧夺天工的设计、灵光乍现的创意,时时颠覆着我们的固定思维。
来到园区,不妨抛却我们的“想当然”,不走寻常路,来次“非主流”,说不定惊喜就在身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