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央官员:地方以社保换农民土地将导致不公平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31日09:13  国际在线

  主持人(李小萌):

  欢迎来到《新闻1+1》。

  这两天通过新闻大家都听到这样一个数字,今年我国的夏粮出现了减产的现象,这也是6年来夏粮首次出现的减产,再加上国际国内农产品的价格都有所上涨,再加上自然灾害的贫发,就使人们自然而然的关心起了粮食安全的问题。粮食安全这样一个比较大的宏观的问题和我们每个人手里的这一碗饭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今天关注这个话题。

  (播放短片)

  解说:

  8月27号,国家统计局发布我国今年早稻总产量数据3132万吨的产量,比去年减产204万吨。就在这个数据发布同一天,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也召开联席会议,就粮食安全进行专题询问。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部、水利部、农业部等九部委负责人悉数到会,一一解答20多名人大常委会委员的提问。

  陈晓华(农业部副部长):

  坚定今年千方百计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在一万亿斤以上的目标不动摇,立足抗灾夺丰收。

  陈锡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我们的目标是粮食产量必须保证在一万亿斤以上,那就是还要有7000亿斤。那么它还长在地里,所以现在最关键的就是千方百计保持秋粮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收成。

  解说:

  对于今年的粮食产量尽管各方都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但是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却并不乐观。先是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26号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报告时指出,粮食产需缺口扩大,水土资源约束增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科技支撑力不强,种粮比较收益长期偏低等五大问题,已成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而在昨天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接受本台专访时,更是提醒要对粮食安全保持高度警惕。

  陈锡文:

  今年的春旱到现在发生的一些洪涝灾害,大家已经都感觉到我们国家的农业水利设施欠账太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太弱,一旦你缺乏这样的抗灾能力或者来的自然灾害超过你抗灾能力,那你一定会减产。大的水利设施搞得很好,但你毛细血管没有,你不配套,你最后就旱的时候浇不上,涝的时候排不掉。

  解说:

  陈锡文指出,今年从国内看没有出现粮食短缺现象,所以粮价不存在暴涨的可能性。但是,截止到去年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六年增产,已经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连续丰收的时间越长可能离减产的拐点就越近。

  陈锡文:

  一直到上世纪为止,一年农民出工出力修这个水利,要出到什么程度呢,一年大概要120亿个劳动力。到现在一年能出的劳动力,修水利的大概20多亿个,那么一年要少100亿个投在水利上。

  解说:

  自然灾害、水利欠账、耕地减少、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以及在征地改革新农村建设中,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昨天陈锡文的专访中似乎也透露出了中国的“三农”问题,近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注意的新情况。

  陈锡文:

  因为农民相对来说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比较弱的力量,如果让外来的人、城里的人,有资本的大量都下乡,农民被挤出来了之后,他如果没有新的就业怎么办,你不能说把农民地拿过来用了,那这些农民干什么去。

  解说:

  耕地、农民,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如何保住耕地面积,如何保护农民利益也是决定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陈锡文:

  房子跟庄稼不一样,能种庄稼的地方肯定能种房子,但是能种房子的地方不一定能种庄稼。也就说明盖房子不一定要求土壤,它只要土地就行。

  解说:

  采访中陈锡文坦言,对于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他并不乐观。而在8月27号,人大常委会粮食安全专题质询会上,国土资源部也指出目前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尽管国家采取了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控措施,但一些地方违规违法用地还是屡禁不止,如何保证耕地面积备受关注。

  杨邦杰(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下一步有什么办法做到耕地不再减少。

  王世元(国土资源部副部长):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坚持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来的两个“最严格”,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也还是要坚持18亿亩耕地不能动摇。

  主持人:

  这段时间各个层面都关心起了粮食安全问题,是不是说真的面临了某种风险?

  马晓河:

  中国的粮食问题从近期看供求还是平衡的,或者至少是基本平衡。但从长期看,中国的粮食供求方面面临着压力或者面临挑战。

  主持人:

  哪些挑战?

  马晓河:

  比如说中国土地供给,在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土地非农化导致用于生产粮食的土地在不断减少,这会导致粮食生产的空间在缩小。第二是中国的科技进步,科技进步赶不上社会对粮食生产的需要,所以土地减少了,在有限的空间上,你的科技跟不上,每亩地的单产就上不去,最后影响到粮食的总供给。

  主持人:

  再加上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等等。

  马晓河:

  加上比如说成本上升,粮食价格上来没有成本上来得快,所以收益下降,农民的积极性降低。另外,还有叫机会成本,我不生产粮食,但是我生产别的,或者是到城里打工,获得的收益会远远高于粮食生产,这会导致他们的积极性下降。

  主持人:

  您讲的这些,请您原谅我说,其实听上不去并不新鲜,它既是现实问题,又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

  马晓河:

  因为农业问题或者是粮食生产,在任何国家都是一个弱势产业,它的需求弹性比较低或者是刚性的。这种情况下,收益跟成本相比它的收益永远不会太高,所以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国家一般都是补贴农业。

  主持人:

  就是说它永远是悬在我们头上的一盆水?

  马晓河:

  对,农业的竞争力,它跟非农产业,尤其一些工业里边的产业相比,它永远的收益不会像它那么高。

  主持人:

  要保障粮食的供给,您首先提到的第一条就是耕地的问题,我们提出的18亿亩红线这样的一个概念,像陈锡文主任也说了它并不乐观,您也这样认为吗?

  马晓河:

  我认为要想保证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变,有好多问题还是要解决的,压力比较大,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今后中国处于快速的城镇化时期,我们现在城镇化率是46.8%,未来到2015年“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城市人口占全国的比例是54%左右,到2020年会达到65%,再到2030年有可能接近70%,所以这么多人进城,我们的人多地少这种国情没变的情况下,肯定会占有大量耕地。所以这种要保持18亿亩耕地红线压力比较大,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城镇化同时我们要修高速路、建水利、修一些公共服务设施,这些也会占地。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耕地的保护、耕地的保有量方面面临空前的压力。

  主持人:

  如何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既保护耕地,同时也保护农民的权益,稍后我们继续。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