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咬文嚼字大赛”为何能“双赢”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31日10:15  国际在线

  “咬文嚼字大赛”把语文规范化和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结合起来,正可谓相得益彰。由“咬文嚼字大赛”联想到正在大力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善于向全球传播,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

  又一场“咬文嚼字大赛”办起来了,众多参赛者热情投入,在“我爱低碳生活”徐汇杯大赛中“鏖战”。

  语言文字规范与低碳知识普及有机结合

  一年前,以“迎世博”为主题、将语言文字规范与世博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首届“咬文嚼字大赛”,吸引了20多万人参加,其中还有身在大洋彼岸的华人。此次的第二届大赛仍是两相结合,既测试语言文字知识和规范运用能力,试题内容设计又紧紧围绕上海世博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分为绿色地球、低碳世博、环保中华、节能生活等四部分。这样的大赛,独出心裁、别开生面,可谓一场超大规模的“语文考试”、“汉语水平测验”,同时也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环保理念和“绿色行动”宣传活动。诚如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所称道的那样:“语文运用无处不在,世博文明的弘扬与低碳生活的推广离不开语言文字,通过社会语文比赛把它们结合起来,是很有意义的。这种方式在讲语文规范的同时,宣传了城市发展和低碳生活的要求。‘咬文嚼字大赛’把语文规范化和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结合起来,正可谓相得益彰。另外,这次大赛的题目本身在宣传低碳时也很有层次,既有关于低碳的理念,又与生活实践紧密相关,衣食住行都有涉及,参加比赛,即使不得奖,也让人感觉很有收获。”

  据大赛的承办方《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郝铭鉴介绍,这次的100道题目是从专家们设计的几千道试题中精选出来的,共有30多位专家参加出题,他们反复研究了有关低碳知识、低碳生活实践的大量资料,仔细找出与语文知识相关的“点”,还到徐汇区新近改建一新的滨江区域、上海植物园等实地考察,把营造绿色生活环境的实例用到试题中。正由于这样孜孜以求,语文知识才能在如此独特的试卷上灵动毕现,环保理念和知识也在一道道题目中悄然渗透——可以说,这既是《咬文嚼字》杂志的“双赢”,也是文化事业的“双赢”。

  珍惜品牌,摆正两个效益的关系

  自《咬文嚼字》创刊,就从来没有把自己关在书斋里“咬文”,埋头于书堆“嚼字”。在不断提升刊物质量的同时,他们发起语言文字专家赴全国12个城市“为城市洗脸”,专门纠正城市各窗口行业在使用语言文字方面的错误和不规范。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他们都推动了全国性的“咬文嚼字”活动。他们还以大众传媒和知名作家作品为“靶子”,向语病和错别字“开炮”,每年评选“十大年度语文差错”……而把语言文字规范与各种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咬文嚼字大赛”,很有创新意义,今后大可常办常新。每一个行动,都把语言文字专家组织起来,把全国公众动员起来,共同促进我们的母语纯正健康。美国近代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曾说:“词汇——当它们排列在词典中时显得如此单纯纤弱,但若是掌握在一个懂得如何组合它们的人手中,它们行善或作恶的能力会变得何等强大啊!”《咬文嚼字》的功德,正在于让词汇走出词典、走向生活,引导大众懂得正确应用文字、组合词汇,同时将其引向“行善”的目标,汇集成“行善”的力量。

  由“咬文嚼字大赛”联想到正在大力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咬文嚼字》杂志从一个事业单位,改制为上海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三年多来,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压力下,始终珍惜自己的品牌,辩证处理两个效益的关系,积极寻求传统期刊的生存发展之路,承继时有拓展,攻坚时有突围,创新中有坚守,锲而不舍地弘扬文化、传播文明,表现出了一家文化企业的责任担当。

  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最终目标是繁荣中华文化

  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了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提出了改革的重点,他特别要求,“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仅仅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而最终的目标是繁荣中华文化,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明层次,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这个目标提供体制机制的保证。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善于向全球传播,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在文化领域,社会效益必须重于经济效益。文化企业,仅仅拨打赚钱盈利的小算盘,急功近利,目光如豆,哪怕赚得钵满盆满,也是跛脚行路,而绝非改革成功的标志。邓小平同志当年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这一条,无论何时我们都要谨记在心。(吕怡然)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