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电视情感类访谈节目发展势头迅猛,呈现出遍地开花的现象。情感类访谈节目的热播和屡创收视新高的现象绝非偶然。作为一种新的谈话节目类型,其该如何延续这一发展势头呢?
理性的启发应该源于故事本身,节目的每个情感故事都具有独特性,都包含了主人公对生命、对生活的理解,不论从正面还是从侧面都能带来一些让旁人思索的东西,都值得观众或多或少地从中得到启发,当节目本身不只是好看的故事,当观众在感动过、惋惜过之后,能够引发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让观众形成激励自我的力量,能够运用节目所传达出来的健康生活理念积极乐观地面对自己生活的时候,这个节目应该就是一个好的情感类访谈节目,它必然能在发展的轨道上走得更远。
在有些媒体呈现出低俗化路线和娱乐化倾向的今天,呼吁媒体道德自律、尊重受众、服务社会,从而实现有效而有益的传播目的,影响和引导受众,这是符合传媒基本发展规律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真实性不可动摇。媒介要真实客观地还原故事真相,节目叙事要建立在掌握真实信息的基础上,任何不是建立在可靠信息基础上的推理和论断,都可能误导观众。对于情感类访谈节目来说,讲述的故事必须是真人真事,不得虚构和演绎。
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节目不能打着媒体的旗号侵犯当事人的个人隐私,要注意道德尺度和法律尺度。如果当事人的情感行为没有超出道德谴责范畴,在媒体没有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就披露其隐私,那么,媒介行为就可能触及法律问题,也会遭到公众与社会的谴责,甚至因此而走上被告席。
摆正自己位置。保证新闻的客观公正也是媒体职业道德中的要求,但这并不表示媒体有权利像法官一样去行使仲裁的权利,媒体更适合扮演劝说、引导的角色。当媒体越来越多地介入到私人事务时,应该清楚自己的位置和责任,不能越权,更不能代替法律。虽然说媒体的“仲裁”不具法律效力,但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舆论效应却让人不可小觑。
同时,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除了依靠其行业自律,还离不开法律政策的监管力量。这种外在的强制力意味着对于那些缺乏自律、拒绝按照法规和行业基本规范行事的媒体,法律监管的运用可能会将其淘汰出局,甚至担负法律责任。另外,法律的持续约束作用,可使制度化、严格化的外力约束产生惯性,最终成为整个行业的下意识行为,转化为自律。
此外,还应关注积极的健康题材。对于情感访谈类节目,应该真正关注大众,服务大众,为大众心理健康作贡献,要更多地通过开掘私人情感事件中的真实、善良、美好,让人们受到感染;通过批判私人情感事件中的自私、冷酷让人们受到教益。这无疑有助于人们拨开眼前人际关系中冷漠隔阂的层层迷雾,看到现实生活中温暖与光明的一面,树立积极生活的信心,鼓舞人们勇敢地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以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引导观众的审美取向,才能使此类节目真正成为观众情感的“心灵鸡汤”。王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