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维稳”是个筐什么都能装?

  □朱四倍(河南教师)

  前有紫金矿业官员的“高论”:未及时公布事故信息,是考虑到“维稳为重”,担心引起当地民众的恐慌,今又见“不公开问题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的荒唐说辞,难道我们已经陷入了恶性循环?

  事实上,就笔者的观察,这是“一切为维稳让路”思维逻辑显现,而这种逻辑至少造就了两种怪象。一是维稳已经成为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二是维稳手段层出不穷。在不少官员的潜意识中,似乎只要属于维稳,就不考虑法治的尊严,就可以忽视民众的正常权利,进而拿出了只有紧急时期才能使用的种种非常手段。

  更进一步说,这是传统刚性维稳体制的必然结果。我们知道,传统维稳观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上级政府一味要求下级政府确保本辖区范围内的社会稳定,有些地方以“一票否决制”的方式硬性规定下级政府辖区内不能发生多人越级上访等群体性事件,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基层领导为了不使上级政府对自己产生不利评价而影响个人的仕途,往往不会对上级政府实情实报,谈问题是“金字塔”:一级一级往上缩小,而讲成绩却是“倒金字塔”:一级一级向上夸大。

  在治理群体性事件的出发点和方式方法上,也以不让上级知晓为要,而不是本着真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对社会矛盾进行全面治理,往往错误地认为“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无事就是本事,妥协就是和谐”。

  但是,再巧妙的说辞都无法遮掩一个事实:任何事件都是捂不住的,任何以维护社会稳定的名义做出违背常识的行为,都注定只能走上事情的反面。也就是说,此时此刻,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正在出现。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及时公布信息有利于公众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提高公信力;垄断和封锁信息则会导致公众的不信任情绪,降低公信力,并且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也就是说,公众从来不会因真实信息而恐慌,而只会因虚假信息而恐慌。

  在所有的瞒报者眼中,都有着堂皇的理由,最为常见的就是避免恐慌和影响社会稳定。当然,这是台面上的,台面下的,恐怕永远难以见光。因此,“不公开为维稳”的荒谬是对社会稳定的变相颠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