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密云水库今天50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1日03:34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董少东 通讯员 张生军

密云水库今天50岁
密云水库大坝。赵潭摄
密云水库今天50岁
密云水库大坝建设场景。
密云水库今天50岁
志愿者在捡拾密云水库垃圾。

  今天,密云水库建成整整50年了。

  50年前的今天,密云水库大坝全部落成,拦洪成功,燕山群岭间高峡出平湖;半个世纪过去,曾经为害千年的潮白河再无水患,密云水库的万顷碧波,成为北京最为重要的饮用水源地。

  50年过去,对现在的绝大多数北京人来说,对密云水库的印象可能来自每天都离不开的水杯——北京人每喝三杯水,就有两杯来自密云水库。而密云水库的50个春秋,还有太多需要我们铭记。

  潮白自此不为害

  北京地区已经连续十余年干旱少雨,密云水库下游的潮白河,更是断流多年,有关洪水的记忆早已远去。

  但现年74岁的康克良记得50多年甚至更早以前潮白河洪水泛滥的样子。康克良的老家在通州,潮白河下游。用康克良的话说是“十年九涝”。每到夏收秋收,当地都要和潮白河的洪水抢粮食。就在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年,潮白河的洪水还漫灌进村子,没过了窗台,村里绝大部分的粮田颗粒无收。

  康克良的父辈则经历过更为惨重的一次大洪水,他至今仍清楚记得父辈谈及那次大洪水的时间——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那水大得把周边几个村镇都淹了,死人不计其数。”

  清华大学设计密云水库时所做的《密云水库防洪能力复合洪水分析报告》,也提及了那次大水:1939年潮白河洪水冲毁京、古铁路,冲坏密云县护城石坝。冲塌县城西北角,东、南三关进水,南门外大街可行船……淹天津市,街道行舟。

  历史上的潮白河桀骜不驯。

  据统计,从1368年至1939年的500多年中,潮白河共发生大小水灾380多次,其中5次水进北京,8次淹天津。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10年,潮白河发水8次,淹地达1100多万亩次。

  根治潮白河水患,是当年兴建密云水库的最主要目的。

  正是在这一使命下,密云水库的防洪标准被定在了空前的“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校核”。而且,1958年9月开工之初,密云水库就定下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建设时限,建设速度同样空前。

  千军万马经过10个月的奋战,到1959年6月底,潮河主坝和几座副坝已修筑到预定高程。

  从未受过束缚的潮白河并不肯轻易“就范”,好像是故意要和密云水库建设者们较量一番,1959年的汛期,潮白河再发大洪水。

  当年7月的第一次洪峰就冲毁了围堰,进入8月,连续几日暴雨,水势更加凶猛,流量达每秒3100立方米。但达到预定高程的水库大坝,却任凭风吹浪打,犹自岿然不动,把洪峰消减到下泄流量只剩十分之一。非但如此,密云水库还拦蓄了8亿多立方米的水量。

  从1959年至今,潮白河共出现每秒1000立方米以上的大流量23次,最大的一次达到了每秒3670立方米,全部被密云水库收纳入怀。

  潮白河彻底向密云水库屈服了。

  北京人喝了30年密云水

  密云水库的蓄水量,牵动着北京人的神经。它是北京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北京人喝的水中,每三杯就有两杯来自密云水库。

  不过,密云水库作为饮用水源地的功用,其实并不是它的设计初衷。

  曾任市水利局局长长达20年的颜昌远告诉记者,密云水库设计时主要承担着四大功能——防洪、供水、发电、养鱼。防洪是第一要务,“供水”并不是供应京城饮用水,而是京津冀三地的农业灌溉。

  30年前北京的一场水资源危机,让密云水库的性质发生了根本转变。

  话要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说起。大地震的余波扫过了密云水库,白河主坝发生了溜坡险情。为加固大坝,密云水库放空了白河库区的水。

  然而,气候是如此难以捉摸。谁也没有想到,此后的5年,潮白河流域连续干旱,密云水库来水稀少,入不敷出。清库前的1974年,水库蓄水量达到32.44亿立方米,到1981年,水库库容只剩区区3.3亿立方米,仅仅是丰水库容的十分之一,甚至到了死水位之下。

  而当时北京的饮用水99%是靠采掘地下水。连续多年的干旱,让地下水也得不到补充,再加上超量开采,很多地区形成了地下漏斗区。

  “那是北京水资源最紧张的一次。”颜昌远说,“那时的密云水库虽然水量极少,但成了北京最关键时刻的‘救命水’。”

  1981年8月11日——颜昌远至今清楚地记得这个日期——中央召集京津冀三省市相关部门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密云水库停止向津冀供水,转而改向保证北京生活用水供应。

  而北京的措施更加坚决。市委市政府随后召开紧急会议,确定密云水库的水要“弃农压工保生活”。

  所以,北京人真正喝上密云水库的水就要从1981年算起。原本为灌溉和工业用水而修建的京密引水渠,自此后成了北京饮用水源的“生命线”。1985年,北京出台《北京市密云水库、怀柔水库、京密引水渠水源保护暂行办法》,将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和京密引水渠划为一类水源保护区。

  密云水库的水量在那之后数年才得以重新丰沛起来。它自此成为北京市最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30年间,无论密云水库水量充沛还是缺乏,每年都要雷打不动地为北京提供6到8亿立方米饮用水。

  颜昌远说:“只要密云水库有水,北京人心里就踏实。”

  一库净水润京华

  密云县太师屯镇小曹村旁,一人多高的荒草遮掩着几栋高大的废弃厂房。红色的砖墙已经发灰,窗户的玻璃全是碎片,铁质的窗框锈迹斑斑。

  此厂名叫陡子岭铁矿,投资760万元,原定于1985年7月投产,全套生产设备都已安装完毕,拉上电闸就能生产。可就在投产的前一天,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密云水库、怀柔水库、京密引水渠水源保护暂行办法》。这座工厂被紧急叫停——它在密云水库水源地范围内,从事的又是会产生污染的选矿。

  陡子岭选矿厂选址密云深山,看中的是这里丰富的铁矿资源。当地人说,密云的大山有好多简直就是铁山,拿块吸铁石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吸在山体上。冶金部门曾测算,密云铁矿储量高达10亿吨,能进入全国十大铁矿县之列。

  可守着金山,密云却开挖不得。

  《暂行办法》确立了密云水库为首都饮用水源地,水库上游的乡镇全部纳入水库一级、二级保护圈。

  密云停止了对水库旅游资源的开发,停办了密云水库的旅游活动,关闭了铬矿、小型铁矿、造纸、有色金属冶炼等300多家工业企业。水库坝上的商业、餐饮、娱乐等设施全部拆除。密云经济发展由此跌入了低谷。

  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曾几何时,密云水库被一些人视为密云发展的一个包袱,“保水”被当做无奈的政治责任。

  思路一变天地宽。如今的密云,依靠得天独厚的青山碧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休闲旅游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刘振祥曾经是密云水库中的一个网箱养鱼大户。密云水库养出的网箱鱼,肉质肥美,售价高昂仍供不应求,“一亩的养殖水面,每年净赚10万元很轻松。”刘振祥说。

  可网箱养鱼大量投喂饲料,会对水质产生污染,2003年,密云水库彻底清除了网箱。

  刘振祥退出了网箱养鱼,但他很快发现了另一条利润更丰厚的财路——经营民俗饭店。野生的水库鱼是饭店最好的招牌。逢到周末,老刘的饭店光是水库鱼就能卖出上千斤。“一年毛收入200来万元吧。”刘振祥笑着说。

  在刘振祥饭店的周围,如今已经形成了密云水库鱼街,38家饭店比肩而立,每家都是那么红火。

  如今的密云,天还是那么蓝,水还是那么清,然而,人们的观念早就变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密云发展生态经济的宝贵财富,现在的密云人,已经自觉自愿地保护着密云的这一湖净水。

  在2010年年初公布的生态质量气象评估报告中,密云的生态质量在北京市各区县中排名第一。密云水库的水质,常年保持地表水二类以上,捧起来就直接能喝。

  “到‘十二五’期末,密云的经济建设要努力走在北京市5个生态涵养发展区前列,社会建设努力走在北京市郊区前列,生态建设努力走在全国前列。”密云县委书记汪先永说。

  数说密云水库

  最大水面面积 188平方公里

  坝顶高程 160.0米

  最大坝高 66.4米

  最大库容 43.75亿立方米

  拦洪次数效益 拦蓄流量大于每秒1

  千立方米洪峰23次,

  累计减少淹没土地

  2471.7万亩次

  拦蓄最大洪峰流量 每秒3670立方米

  历史最高水位 153.98米

  历史最大蓄水量33.58亿立方米

  (1994年9月16日)

  建库以来累计发电量30.6亿度

  累计养鱼 7.57万吨

  累计供水 397.5亿立方米,其中向

  北京供水283.5亿立方米

  年均供水量7.25亿立方米

  目前每天向北京供水量 70万立方米

  历史闪回

  “千斤车”推出了水库大坝

  站在密云水库的白河大坝上望去,低水位运行的密云水库仍是一派烟波浩渺。脚下的水库大坝坝顶铺成乌黑的沥青路,坝体向两侧倾斜伸展,内侧深入湛蓝的库水之中。

  大坝坡度甚为平缓,坝顶宽约10余米,水面以下的坝体基部却宽近300米。这样的结构,保证了大坝的坚固牢靠,另一方面,也是当时的施工条件所限——雄伟的密云水库大坝,几乎是靠人力堆出来的。

  原密云水库管理处总工程师蔡明清说:“当年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密云水库大坝则是20万民工用小车推出来的。”

  1958年9月1日,密云水库正式开工。20多万民工齐聚工地,人山人海。

  他们当中,有康克良这样饱受潮白河洪水灾害的洪泛区人民,修水库,治洪水,他们直接受益,热烈响应;并不能从密云水库直接受益的延庆人也来了,遵化人来了,甚至秦皇岛的人也来了……

  密云水库工程浩大,潮河主坝56米高,长1008米,白河主坝66米高,长957.5米,需土石方3700万立方米。加之有些地方施工复杂,由于缺乏机械设备,主要靠肩扛车推。

  筑坝用的沙砾料场,分布在坝址的上、下游5至9公里的河床内。黏土料场则主要在坝址下游,靠火车运输,再用皮带传送到工地。

  机械输送来的砂土石料,全靠人力堆成坝体。“这哪里是建坝,简直就是搬山。”当年的水库建设者李海忠说。

  李海忠来自河北宁河县,负责本地民工的物资供应。“那时候用得最快的就是土筐,每星期就要换一遍,一换就是几千个。”

  而小推车更发挥了现在难以想象的作用。李海忠说:“一辆小推车,一般也就装三四百斤,可我们那时候都是‘千斤车’,也就是要装满1000斤,半吨重,照样推着车赛跑。”

  “当年雄师廿四万,誓锁蛟龙战旗飞。严寒酷暑热汗流,挑灯夜战迎晨晖。”这是时任密云水库建设总指挥之一的王宪描写当时水库建设场面的诗句,充分展现了当年建设水库时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

  当年的水库建设者王礼说,最累的是冬天,密云水库工地上的温度能低到零下20多摄氏度。可工地上好多人打着赤膊还在浑身冒汗,头顶升腾着一片白雾。那时候好多人连吃饭的时间都舍不得歇工,拿着个窝头边干边吃。往往是小车推到半路,窝头已经冻成个硬疙瘩,咬不动了……

  开工后一年,密云水库拦洪,第二年,密云水库建成,这样的速度堪称水利史上的奇迹。

  更值得一提的是,密云水库计划投资3.67亿元,实际投资2.64亿元,比预算节省了近三分之一,这与当年20万民工的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

  今日探访

  移民村人均年收入过万元

  总面积188平方公里的密云水库,由潮、白二河汇聚而成。万顷碧波之下,有小山,有沟岔,还有曾经是密云最为肥沃的16万亩燕落平原。后人常说:“密云人献出了眼珠子(燕落平原),留下了眼眶子(密云水库周围崇山峻岭)”,此言并不为过。

  为修建密云水库,世代生活在库区的67个村子整体搬迁。半个世纪过去,三代人更替,他们可还能忆起故乡?

  密云县河南寨镇有个套里村。“套里”,原本因地处白河河套之中而得名,1958年搬迁到河南寨镇的平原地区。虽然不再是河套了,村名却沿用了下来。

  郑爱民是套里村的村支书,生于1966年,对密云水库库区中的故乡是完全陌生的。他只在父辈的讲述里,知道那里的土地“肥得能攥出油来”、“插根筷子都能发芽”。

  他的叔叔郑广贤现年77岁,移民时正值壮年。对那段岁月,老人至今无限感慨。

  “一辆马车就把全部家当拉出来了。”老人说。所谓全部家当,其实只是一家人的衣服被褥和少量财物。全村人扶老携幼,走了整整一天,才来到了现在的套里村所在地。

  密云县挑选经济基础好、交通也方便的村庄,作为移民安置区,逐户动员,组织腾房,做到房子腾好、炕搭好、门窗修理好、生产安排好、生活用品准备好,将移民迎进村。

  即便如此,移民之后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随后不久又是“文革”,“那可真是过了几十年的苦日子啊。”郑广贤说。

  谈到现在,老人话锋一转:“眼光放长远些看,搬迁也是好事,要是永远窝在河套里,怕也没有现在的日子。”

  套里村的日子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好起来的。村里现在建成了1000亩特菜种植产业基地,户户种温室,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郑爱民说,这主要得益于现在村子的位置交通便利,人均耕地也比在山里时多了不少,发展有了空间。

  而从2007年开始,国务院和北京市相继出台了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每位移民每年能领到600元补助款。郑广贤说:“50年了,国家没忘了我们这些移民啊。”

  郑爱民这些日子三天两头地往密云水库白河库区原套里村的村址跑。去年9月份,北京市正式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今年起,每年将拿出4亿元,对完成明晰产权工作的山区县进行生态效益补贴。套里村的故土还有4万亩山场需要明确产权。虽然搬离了家乡,但50年后,套里人仍可以从这些山林获得收益。RJ025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