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统筹城乡打造的一颗现代化“西部之心”

  本报评论员

  如果说十多年前外国人还仅仅以“大熊猫的故乡”提及成都的话,那么通过10年的西部大开发,特别是从2003年起开始大力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实践,成都已从一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成长为一座现代化的特大中心城市,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西部之心”——这是成都获得的又一张闪亮的名片。

  城市是经济、科技现代化的载体,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物质表现。一般而言,城市现代化包括这样几个特征: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管理科学化、城市功能多样化、居民生活高度社会化、生态环境园林化、城市经济高效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城市居民现代化等。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特别是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7年多来,成都无论在基础设施,还是城市管理、城市功能多样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从2003年起,成都开始大力推进“三个集中”。工业集中拉动了产业化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截至2009年11月,全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38户,工业集中度6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18.82亿元增至2009年的1480亿元,增长5.8倍;而土地的规模经营和农民的集中居住,又进一步加快了城市现代化的步伐。

  通过科学规划,成都加速实施了城市结构布局调整,不仅让产业升级得以实现,而且让城市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加强。以前,成都东郊是有名的工业区,但同时也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东调不仅完善了这一地区城市基础设施,改善了市民居住生活条件,而且产业升级得以实现,让企业重新焕发了活力。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几年来大力建设的“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进一步提升了这座城市的区域地位,让成都的城市现代化水平有了质的变化。“两枢纽、三中心”的建设,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发挥了巨大辐射带动作用,让成都逐渐成为中国中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在城市科学管理方面,成都把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大制度保障,打破城乡分治的行政管理格局,对规划、农业、交通、财政等30多个部门进行归并调整,并实施乡镇区划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撤并了30%的乡镇,实现了城乡一体统筹管理。其中全国首创的并联审批,将原来1000多项行政审批减到100多项。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不仅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提高了政府的效率,而且提升了城市现代化水平。成都还先后与周边市州建立了5个区域产业合作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

  几年来,成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数据显示,2002年至2009年,成都7年多共改造危旧房1300万平方米,老百姓的人均住房面积也由改造前的8平方米升至30平方米。由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新世纪》周刊通过“国人幸福指数”调查发现,成都人的幸福指数位居全国第一。

  在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集中体现的现代服务业方面,成都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正在成为服务西部、影响全国、走向世界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通过几年的发展,成都的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城市的辐射力、凝聚力、带动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正因为如此,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在接受央视《新闻联播》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成都对西部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堪称“西部之心”。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