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手机实名制倒逼个人信息保护升级

  昨日,众多媒体报道,记者从运营商处获悉,工信部已经下发文件,“手机实名制”今日起正式实施,消费者去营业厅购买手机卡,必须持身份证才能办理。

  争议已久的手机实名制终于从要不要实施转向了如何实施的执行阶段。客观地说,工信部的方案还是比较稳妥的。新增用户实名登记,老用户用三年时间完成信息补登工作,即使目前不登记,也不会被强制终止服务。这既保证了实名制的发展方向,又充分考虑到了大量未实名用户的实际。

  实名制的正式实施终结了要不要实施的争议,但是,争议中提出的问题并不会随之消失。实行实名制,初衷是为了减少垃圾信息,保护用户权益,可实际上,实行实名制,所有用户都向服务商敞开了个人信息的大门,反而加大了用户信息被盗、被非法利用的可能。这正是反对实名制声音中的最大担心所在。手机实名制不可能一味等待,直到个人信息保护相当完善再开始实施,但是很显然,目前状态下的实施对服务商履行信息保护义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能忘记去年央视“3·15晚会”中曝光的镜头,手机服务商公开倒卖用户信息,何其自然、何其猖獗,一项项本属于隐私范畴的个人信息被堂而皇之地转让,成为一些人牟利的工具。可是即便是如此高规格的曝光,又能发挥多大作用呢?至少到目前,我们并没有看到有关查处及处罚的后续报道。大量的垃圾信息依然充斥着我们的手机:前脚买了房子,后脚就收到装修信息;今天刚生了孩子,明天便收到保险信息……我们的个人信息,有何隐私可言?

  2009年2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特别增加了对某些故意窃取、泄露个人信息行为的刑责。然而置之于司法实践之中,纯粹因为泄露个人信息而被判罪的案例还很少,远不能与日益严重的个人信息泄露现象相匹配,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打击效果。究其原因,有关专家认为,《刑法修正案》对此的规定还不够细化,有关司法解释还不很清楚,还更需要一部专门针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的法律。

  手机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早已经超越了通话功能,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充当着更多的角色。应该说,实名制是大势所趋。严格来说,手机实名制与个人信息保护也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并不可简单等同。个人信息保护并非只是对通讯服务商提出的要求,还涉及更多更广泛的内容。但是很显然,手机实名制的实施,让个人信息保护这个老话题如何得到有效落实,显得更加迫切。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