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作家馆”落地京城 摆脱与世界“不对等”困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1日16:59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9月1日消息(记者汤一亮 实习记者方莉)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中国作家馆”落户北京,这是国内首次对外大规模集中展示与推介中国作家,也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又一次亮相。并且,中国作协还召集了十位作家为“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出谋划策。

  把中国当代文学推向海外是近年来文学界一直在努力的事情,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在这场以“回顾与展示——拥抱世界的中国文学”为主题的交流会上,各位作家各抒己见,畅谈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出路。著名作家毕飞宇说,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处在一个非常幸运的阶段,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也处在一个非常不幸的阶段。

  毕飞宇:幸运的是改革开放之后,全世界关注中国,许许多多的作家借着这个中国经济腾飞的态势有机会走向世界;不幸的是到了80年代后90年代这个时候,互联网开始大量的入侵人类日常生活,全世界的文学阅读都走向了一个相对萧条的阶段,就在这样一个阶段里中国的文学开始向世界进发,这其实也是非常不幸的。

  这样的时代特征,给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带来的是更多的挑战,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直言不讳地说,国内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数量远远超过翻译到国外的中国文学作品。

  何建明:我总结了一下五年当中,我们出了170部外国文学作品,然而我们自己国内的作家翻译到国际上的只有五部,一个170部一个五部,这个反差是巨大的。

  这样的不对等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说,翻译问题不可忽视。翻译是非常重要的瓶颈,翻译又是一种比较昂贵的投资,尤其是比较好的翻译。

  著名作家刘庆邦也说到翻译问题给他带来的困扰。

  刘庆邦:翻译有一个问题,我们中国的作品,文字它是有味道的、讲味道的,每个人写作带着他自己的气息,代表作者个人的气质,这个味道我觉得是绝对翻译不出来的,就是这个翻译家他不能代替作者来呼吸,所以他翻出来的作品就没有作者的味道。

  除了翻译的问题,中国作家的自身创作内容影响着世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何建明说,外国翻译的中国作家的作品,传统的反应四十年代之前的作品和反应风土人情的作品较多,而当代作家的作品比较少。

  何建明:我觉得中国作家作品反映的东西跟西方人想了解我们中国这样的东西的吻合程度还不太够,另外确实东方文化的意境和西方文化的意境还有差异。

  还有作家认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遇到困难并不仅仅是中国自身的原因,著名作家毕飞宇表示,西方过分强调中国文学和中国政治的关系,因而削弱了中国文学自身的文学品质和文学魅力。

  毕飞宇: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竞争中,我试图概括为:两头热,一头冷。这个两头热一头冷指的是西方的职业经济人和西方的职业经济人公司,对中国的文学非常感兴趣。还有一头热,在过分的喜爱中国文化,喜爱中国等等方面的读者,因为汉语已经成为汉语世界以外的许多国家的当今世界的一个显学。冷在出版社,因为中国的文学作品还不能给西方的出版公司带来巨大的利润。

  尽管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中国作家们普遍相信中国文学就像中国的发展一样,已经得到了世界的高度关注。著名作家郭雪波:

  郭雪波:走向世界倒不如说世界走向中国,我们走在他们前面走得还比他们好的小说还很多,但是他们不认可我们,所以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我希望世界走向中国。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